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兵妈妈”心系每一位住院战士。范钦尧 摄
从1995年走上第117医院血液内分泌科主任的岗位,王静先后救治过85位白血病战士,其中5人成功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重新催开生命之花。
“兵妈妈”,是白血病战士对王静发自心底的感恩,也是对精心呵护生命之花的天使最美的呼唤。
狰狞的血魔总是让人闻之色变,多少鲜活的生命在它面前黯淡无光,生命的远足也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停止。好在,命运之门关闭时留下了一条缝隙,让人仍能看到一线光明,这便是骨髓移植。
王静的目标就是冲着那一条微弱的缝隙去的,她要挤开那扇门,把白血病战士送上去!送到大医院骨髓移植的手术台去!
化疗,耐药,换方案,再化疗……漫长的治疗期,王静默默地陪伴着,静静地期待着,祈祷年轻战士的病情能缓解,体征能平稳,可以送到大医院去做骨髓配型,如果再能幸运地找到完全相合的骨髓……王静的心都在微笑,她多么希望被白血病缠身的年轻战士能够活蹦乱跳地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等待他们去完成,有那么多爱他们的人等待他们去爱。
王静不想自己的遗憾在他们身上重演。儿子闻闻已经22岁,却因智障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闻闻不能参与这个世界的建设了,但和闻闻一样年轻的战士们,王静希望他们能……
与白血病患者结缘,是在大学毕业那年。
高考制度恢复后,军校第一次面向全国招生。王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第二军医大学,又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留在二医大附属长海医院工作。
那时,病区来了一位患白血病的同济大学女学生,因为同龄,两人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女学生给王静织了一件雪白的毛衣,王静也给她买来奶油蛋糕过生日。可惜,生命如沙漏,终于还是走到了漏完的那一刻。王静含着眼泪给女学生做遗体护理,也第一次感受到白血病的凶猛无情。
缘分很深,似乎是一辈子。
当王静作为第117医院历史上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引进时,白血病患者成了她必须天天接触的对象。
王静清晰记得那个叫她“王妈妈”的年轻战士——张晶。
和其他白血病战士几乎相同的发病场景,张晶在训练中晕倒,身上有多处出血点,血象中白细胞异乎寻常地高。
这个长得虎头虎脑的年轻人,又是富裕家庭的独苗子,突然患上了急性白血病,怎能不让全家火急火燎。
张晶的爸爸妈妈来了,因为是军免病人怀疑医院不给用好药而和王静发脾气;得知患了绝症,张晶情绪反复爱发脾气,拒绝治疗……面对这样的一家人,王静却是好脾气,因为病人的心情她十分理解。
在长期工作中,王静摸索出一套心理疗法,通过心理暗示、激励等办法及时疏导病人绝望、悲哀、狂躁的情绪,并在全院倡导开展心理查房。
王静鼓励张晶自己上网了解白血病的治疗现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张晶因化疗而恶心呕吐,王静给他鼓劲,“这个疗程快做完了,再坚持一下”;张晶全身浮肿打不进针,王静派技术最好的护士给他扎针;张晶过生日,王静带领全科同志在病房给他庆祝;张晶吃不下饭营养跟不上,王静就把自己家的钥匙交给张晶妈妈,让她随时去做可口的饭菜……
张晶的爸爸妈妈没有见过这样的科主任,她是医生,却又超出了医生,更像是自己的同胞姐妹,把发自肺腑的关爱撒向孩子。
不幸的是,张晶没能打破两年的魔咒,年轻的生命像流星一样倏然而逝。去世前,他留下一个心愿,家乡的杨梅熟了,给王妈妈尝一尝。
失去孩子的父母肯定不愿再踏伤心之地,但张晶的父母却千里迢迢重回第117医院,给王静送来一筐红得发紫的杨梅、一面红得耀眼的锦旗。
2009年,中央电视台《和平年代》节目组到第117医院采访。听说杨梅的故事,编导提出能不能见见张晶的父母。张晶妈妈闻讯二话没说,从老家包车赶到第117医院。她说我就是来报恩的,失去孩子很痛苦,但王主任的全力救治,让我们全家没有遗憾。
那一期节目叫《杨梅熟了》。众人感叹,医者的爱心有时比医技更重要。
在科里采访,我们遇到一位18次入院治疗的士官李良军。他顽强地坚持着,从确诊到现在生存已超过两年。
今年3月30日,李良军报病危,生命处于弥留。在恍惚中他嘱咐姐姐代他写遗书,这遗书既不是给妻子的,也不是给父母的,而是给王静的。
遗书上充满着对王静的感激,说她总是那么干练又温暖。王静不想要遗书,她只想要这名战士活下去。“李良军,你已经打破两年的界限,你的骨髓配型半相合,你要坚持住!不要放弃!”
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下,李良军又一次闯过鬼门关。不过,因为脑出血压迫视神经,他的右眼失明了。
李良军的父亲找到王静,一番话几度被哽咽打断。“娃儿这个病已经拖了两年……我们全家知足了,你就是我们的大恩人……”
为了李良军,王静请过七八次专家会诊,没让患者掏一分钱;做了12次化疗;因为耐药,又调整过5套方案。
每天下班前,王静都去李良军的病房转转,有时还买来水果、土鸡、甲鱼等营养品。李良军是个不大爱说话的战士,但王静知道他强烈的求生渴望,他的眼神总是让人看了心疼地颤抖。
王静一直坚信,虽然医学上现在还搞不清白血病为什么总是侵犯年轻人,但年轻人脏器都是好的,如果病情趋于平稳,还能有救。
“我们的战士都是最坚强的战士,他们没有放弃,我绝不可以放弃。”王静比许三多还要执著,“不抛弃、不放弃”是她对战友的承诺。她相信,奇迹就在不远处,医学发展终有一天会攻克白血病。
与李良军同住一个病房的李兵,是个机灵又有礼貌的战士。乌黑发亮的大眼睛,讲起话来叽叽喳喳,让人丝毫看不出他是白血病患者,还以为他是部队派来陪护的。
对于“王妈妈”,李兵感情很深。这是他第一次因白血病急性发作入院治疗,但之前他就认识王静了。
“她是个慈祥的长辈,每次来看专家门诊,她都问得很详细,嘱咐我吃药和观察病情的细节。每次打电话,还没等我报上姓名,她就知道我是谁了。”
王静交代李兵注意事项非常细致,对白血病的凶险却很少提及,她不想让这名战士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只想他始终充满希望和战斗意志地活下去。
这次李兵因急性发作进行了化疗,病情趋于稳定。他特别自信地告诉记者:“自打得知患了白血病,我就没想过治不好。”
对每一个白血病战士负责,不管他是住院还是随诊,跟踪问效、提醒关心,已成了王静的天赋责任。
85个白血病战士被他们的“兵妈妈”救护着、关爱着、惦念着,不管是已经脱离苦海飞向天堂,还是战胜病魔健康地活在人间,这一番生死战斗,他们没留下遗憾。
白血病战士张荣友在遗言中说:“一个人可怕的不是死,而是临死还有遗憾。王主任就是让我死而无憾的人。”
但王静有遗憾,医院科室尚不具备骨髓配型和移植的条件,许多战士不得不转去大医院;血液病和内分泌病同处一科,还不能分离出来更好地发展;现在全社会对捐献骨髓还存有疑虑和担忧……
王静许多的遗憾,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都不再是遗憾。
白血病战士将在“兵妈妈”的托举下重新起飞,每一天都能迎来灿烂的朝阳,送走瑰丽的晚霞;每一天都能在铁甲洪流的队伍中,英姿勃发、列阵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