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是骨科最常见的急症,疼痛是伴随创伤骨科患者最突出的问题。根据国内一项有关骨科创伤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显示,骨科创伤住院人数及发病率随经济增长而增加,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创伤学组组长,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任王满宜认为,有效的创伤术后镇痛可给患者带来很多利益。
术后疼痛不容小觑
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从受伤就已经开始。王满宜说:“创伤疼痛属于伤害性疼痛, 是由较短时间内作用于机体组织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因此,创伤疼痛大多是急性疼痛。患者往往伴随多处骨折、软组织、多脏器损伤,因此大都面临着不同程度创伤引起的疼痛以及由不同程度手术产生的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不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更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住院及康复时间,还给患者带来了众多的困扰。
解放军总医院唐佩福主任举例说:“创伤骨科患者术后,随麻醉作用消失,开始感觉切口疼痛,术后24小时内最强烈,一般持续3天~4天,少数持续6天~12天。术后疼痛可引起肌肉、血管收缩,致切口呈缺血状态,引起机体代谢异常,影响切口愈合。此外,术后疼痛对患者术后3天的睡眠时间、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术后当天尤为严重。如果疼痛和焦虑相互影响,则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患者来说,创伤骨科术后良好镇痛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减轻手术后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自身防止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能力。此外,术后镇痛还可以减少术后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的释放,可通过降低患者的心率, 防止术后高血压,从而减少心肌做功的氧耗量,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以及血栓引起的肢体缺血现象的发生。
按时和多模式的镇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镇痛原则,规范的术后镇痛应按照三阶梯原则进行按时和多模式的镇痛。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王秋根对这种镇痛原则进行了解释: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按时给予镇痛药物,而非按需给药,才能更有效消除疼痛。根据疼痛程度、规律及首次有效止痛时间,应按时给予止痛药,以保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将疼痛刺激控制在痛阈之下。按时镇痛保证了疼痛缓解的连续性。
世界卫生组织曾制定了癌症疼痛阶梯治疗,术后疼痛管理也可根据3阶梯原则进行治疗。第一阶梯:如术后疼痛为轻度疼痛,即疼痛评分为1~3分,可使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包括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乙酰氨基酚及非选择性NSAIDs 与局部浸润麻醉联合使用;第二阶梯:如术后疼痛为中度疼痛,即疼痛评分为4~6分,采用第一阶梯策略联合间断按需应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第三阶段:如术后疼痛为重度疼痛,即疼痛评分为7~10分。采用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策略联合局部外周神经阻滞(可留置导管)及缓释阿片类药物治疗。
以前,术后镇痛的主要药物多为阿片类药物,其镇痛效果也是最好的方法之一。阿片类药物可以通过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多个途径达到超强的镇痛效果,但其可导致一些副反应如愿以偿恶心、呕吐、眩晕、便秘、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此外,这类药物还极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目前应用较多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帕瑞昔布等具有较好的消化道安全性且不影响血小板聚集,近年来已经在术后镇痛方面逐渐被临床医生接受。镇痛泵结合NSAIDs使用,可获得与连续硬膜外镇痛相似的效果, 且大大减少了吗啡类药物的使用和明显降低了各种副作用, 并发症发生率低, 是术后较为理想的康复镇痛方法。所以,单一疗法只是针对可能介导疼痛刺激的许多途径之一;多模式疗法除了可以减少剂量,还可通过作用于多条镇痛途径,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