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口腔科医生,我和口腔正畸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反反复复就是几十颗牙和几块骨头。口腔医学算不上大学科,我们面对的疾病也不是大家关注的常见病或危重症,似乎在这个领域做研究先天就不容易见成效。不过,我们的研究成果仍然为很多患者减轻了痛苦、治好了疾病。回顾多年的研究过程,我想对青年医生说说我做科研的体会。
青年医生刚开始进入临床时,应该多方面都涉及或尝试一下,让自己的知识面充盈广泛。等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再逐步确定自己科研的方向和重心,不要抢滩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静下心来慢慢做,一位医生一辈子能做好两三个项目就不容易了。我自己在刚进临床的时候,哪里有特殊病例都要去看看,回来自己查查书或者问问老师,和同事的日常讨论更是家常便饭。慢慢地我发现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的手术治疗需要等到成人阶段再做,但很多青少年患者不愿伴着畸形等待,不少患者也很难接受手术治疗,于是我将非手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牙颌畸形作为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们终于研发出适合我国患者的新矫正器及技术,即传动直丝弓矫正器及技术,在恒牙期骨性Ⅲ类牙颌畸形非手术矫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我想这也算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一种认可吧!而且获奖后对于推广科研成果,更快地用于更多患者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医生职称的晋升常常与SCI论文发表数量挂钩。获奖很好,能发表SCI论文也很好,但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评价体系。对于青年医生而言,若因此就以发文章拿奖作为科研的目的就不太妙了。北京大学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发表不到40篇论文,但依然是大师。其实做医学科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实现自己的一个临床目标,即解决一或两个临床难题,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就是实现自己的一个“中国梦”。尽管科研环境对于科研很重要,但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青年医生都不应放弃对自己的培养,不应忘记自己的科研梦。
有了明确的科研目标,还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做科研很有可能经过数年努力,所作出的科研结果都是阴性的,也可能一辈子研究最终什么突破都没有,因为对未知的探索具有不确定性。多年努力得到的阴性结果也许不会给科研者本人带来光环和荣誉,但对于医学发展而言它仍然具有价值。所以,在开始做科研的时候,青年医生还要做好面对阴性结果的心理准备。
最后,做科研工作还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很可能要坐多年的冷板凳,特别是临床科研不仅十分辛苦,而且困难重重。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默默地做这两项研究,而等外界知晓都已是2000年之后了。20多年的时间回头看来,尽管一天一天做过来很不容易,尤其是研究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但是我始终坚持不懈,心里很踏实,最终有所收获。现在想来,如果获奖、发论文是我的科研目标,20年中不知道要拐多少道弯了。
作者简介:
林久祥,原北大副校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兼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非手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疑难病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重要成就,由他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动矫正器及技术,已被卫生部列为“十年百项”适宜推广技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