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已过去整整10年了。10年,足以重新开启又一个记忆单元。但当我们回望与“死神”抗争的岁月时,发现那些故事与境遇留下了未来多少年仍挥之不去的印象,也让我们在面对未知的危险时学会了冷静、理智与沉着。
2003年3月1日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凌晨1时,27岁的山西籍女子于某多日持续高烧、呼吸困难,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魏东光的亲自护送下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这意味着非典正式进入北京。随着非典集中隔离救治工作的展开,医院派遣非典医疗队进入一线隔离区。4月20日,第一批医护人员十余人进入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新楼。两天后,我们负责救治的患者就已达到20多名,医务人员远远不够用,尤其缺护士。医院紧急决定封闭外科病房,将外科护士全部调往一线支援。
作为护士长,我立即给大家开了动员会。谈到非典前线护理任务的艰巨性和危险性,大家一言不发,眼中充满着紧张和对未知的惶恐,不知道进到隔离区还能不能回来……老主任要我在医院留守,但面对7双期盼的眼睛,我坚决拒绝了。危急关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保证她们的安全,但我必须和她们在一起。
当天下午,我们迅速把留院患者转往骨科病区,然后各自回家辞行。傍晚出发时,该来的人一个也没少。出征前,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列队欢送。到达非典病区已是晚上8时多,我们在指定宾馆稍作休整,由于隔离区里人手奇缺,前两天进去的护士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多个小时,非常疲劳,于是,我和国峰、黄茹、李燕3名护士当晚随即进入隔离病区。
第一次穿着3层防护服、戴着3层手套和4层口罩及防护镜,我的身体变得特别笨重,呼吸也特别费力,就好像整个人装进了塑料袋,过不了几分钟便汗流浃背。说真的,穿上这身衣服,就是站着不动都觉得疲乏无力。我们4个人咬牙坚持着,观察患者,执行医嘱,实在不行了,就轮流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儿,一直干到第二天上午,看看表已经10个小时过去了。
非典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严密隔离。从患者的各种治疗、饮食到生活护理,甚至大小便等污物的处理,都需要我们护士严格地按照消毒隔离制度去执行,工作量很大。给患者做治疗和护理时,一身沉重的衣服和脚上的雨靴使人步履维艰,手上的3层手套让所有操作都不再灵活。在这种状态下,输液、抽血、打针、发药都变得异常困难。隔着3层手套,怎么选血管?而那防护眼镜一戴,几分钟后眼前就一片雾气,又怎么进行操作?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的工作还是出色的。就拿静脉输液来说吧,虽然戴着3层手套,隔着雾蒙蒙的护目镜,大家全都能做到“一针见血”。
投入战斗没几天,病区所有护士都感到了全身心的累。多种输液药物的配制、静脉输液、吸痰、雾化治疗、病情观察记录、床边护理等,让我们手脚忙个不停,下班后双腿双脚无一例外都肿了。令我最难忘的是,护士们为了减少感染机会,上班前尽量不喝水,以避免去卫生间而造成污染。为减少疫情传播,当时医院的电梯已经停止使用,硕大笨重的氧气瓶也要靠她们纤弱的身躯楼上楼下地搬运。
作为参与者,10年后的今天,仍在我脑海中翻腾的往事,强烈驱使着我写下这些文字。一个人往往在最危难的时刻,才能表现出优秀的品质和特殊的潜力。这就是爱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无法用金钱衡量。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