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4月14日电题:西子湖畔最美女军医——记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第117医院血液内分泌科主任王静
李宣良、潘正军、黄建东
3月上旬,浙江省象山县年近七旬的吴兰芬从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第117医院出院。家人惊喜地发现,老人因患糖尿病而溃烂多年的双脚已神奇愈合。
给老人送去希望的,是被当地军民称为“西子湖畔最美女军医”的第117医院血液内分泌科主任王静。
白血病战士的“兵妈妈”
“赵伟骨髓移植手术成功啦!”前不久,117医院血液内分泌科内一片欢腾。王静听闻患白血病的战士赵伟在上级医院手术成功的消息,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自1995年担任科室主任以来,王静先后治疗、抢救过85名白血病战士,5人成功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重新盛开生命之花。
“我的目标是为身患白血病的战友提供最好的手术窗口期,把他们送到大医院骨髓移植的手术台!”王静说。
为了抢救身患白血病的战士李良军,王静先后8次主持专家会诊,5次调整治疗方案……去年3月30日,李良军脑出血报病危。恍惚中的他嘱咐姐姐代写遗书,表达对“王妈妈”的感激。
战士张晶得知自己患了白血病,情绪反复爱发脾气。化疗、耐药、换方案、再化疗……漫长的治疗期,王静摸索出一套心理疗法,及时疏导病人绝望情绪,并在全院倡导开展“心理查房”,把关怀送到患者病床前。
不幸的是,张晶的生命未能延续。去世前,他留下一个心愿:家乡的杨梅熟了,一定要给“王妈妈”尝一尝。第二年,张晶的父母千里迢迢赶到医院,给王静送来一筐红得发紫的杨梅……
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拐杖”
45岁的糖尿病患者王娅仙背着胰岛素泵生活了7年,还连了一根管子到腹部皮下,十分痛苦。
胰岛素泵是糖尿病重症患者强化治疗的常用方法,相当于给病人安装了人工胰腺,长期使用的患者一旦离开它,病情可能恶化。王静仔细查看了病情,肯定地说:“请放心,我会尽力。”
20多天后,王娅仙病情好转,各项指标平稳,成功拿掉了胰岛素泵。她高兴地打电话给家人:“我可以自己洗澡了。”
糖尿病患者容易产生神经病变,时常感到皮肤像火烧、针刺、浑身上下蚂蚁爬般难受,很多病人彻夜难眠。
王静把心理干预引入治疗,在治疗中注入心理暗示,配合药物治疗效果,不少患者一周内就消除了感觉异常症状。
部队离休老干部丁宝林患上糖尿病足,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都是两个字——截肢。
“老人家,您脚上的血管和神经都还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在第117医院,王静没有轻易在处方单上写下“截肢”,这让老人重新燃起了希望。
“截肢对医生来说最省事,对病人来说可是一辈子不省事!”在病人是否需要截肢的问题上,王静总是将病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被称为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拐杖”。
丁宝林足部严重感染,王静每次都亲手给老人清创换药。有一次,王静干脆脱掉医用橡胶手套,脓血和腐肉沾了满手。一天、两天……79天后,一只完好的脚“破茧而出”,丁宝林终于可以重新走路了。
患者心中的“爱心天使”
2006年,18岁的尤莉莉慕名来到117医院血液内分泌科。王静一看,病人身高只有1.32米,看上去像八九岁的小女孩。
尤莉莉患的是一种叫肝糖原累积症的先天性疾病,因肝脏缺少酶,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导致血脂高、血糖低,阻碍了正常发育。
尤莉莉父母带着她四处求医,得到的都是一句话:这病没得治,回家养着。
做完详细检查后,王静发现病人体内还能产生少量葡萄糖分解酶,骨骼没有完全闭合,还有正常发育的可能。她开出处方:用冷水调制生玉米淀粉,每6小时进食一次,让有限的分解酶正常工作,逐步纠正低血糖症状。
奇方解沉疴!半个月后,尤莉莉的病情开始好转,体内代谢紊乱得到纠正,各类生化指标逐步恢复正常,1年后身高已长到1.46米。
今年3月1日,做了新娘的尤莉莉带着新郎来到血液内分泌科,将一袋袋喜糖塞到医生和护士的手中,感激地说:“王医生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王静常说,一个没有爱心的医生,是一个不称职的医生。她建立起一个短信平台,定时向上万名病人分类群发保健知识和治疗信息。
每到过节,王静的手机都会被病人发来的祝福短信“挤爆”。有的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字,王静却感到力重千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