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和神经系统有关的毛病不少,如脑血管病、三叉神经痛等,脑外伤更会严重威胁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学会鉴别诊断一些神经外科常见病,掌握简单的脑外伤快速处理方法,了解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原则,是社区医生掌握的知识重点。
初诊篇
眼皮老跳 可能是面肌痉挛先兆
老百姓常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短时间或一过性的眼皮跳不是问题,长期或持续跳甚至带动面部肌肉跳动可能就不正常了,很可能是医学上所说的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是一种症状,是指一侧面部肌肉抽搐,个别人可出现双侧痉挛。大多数人发生面肌痉挛与情绪相关,精神越紧张,痉挛越严重。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牵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出现抽搐,这时候才会重视并就医。
面肌痉挛根据病因分为两类:一类是继发性的,原发疾病如中耳乳突炎、桥小脑角肿瘤、脑膜炎等影响到面神经分支,对其进行了刺激,使得面神经异常放电,出现面肌痉挛。另一类是原发性的,这类在临床上更常见。其主要形成原因是面神经在出桥脑根处被走行的血管压迫,长期的压迫导致面神经表面脱髓鞘,从而出现异常放电,致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根据症状,此外肌电图亦可明确面肌抽动时的异常放电。一旦诊断为面肌痉挛,一般还需行磁共振检查,其主要目的是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面肌痉挛,如肿瘤、炎症等。有时磁共振亦能发现压在面神经上的血管,可进一步帮助诊断发病原因。
面肌痉挛治疗方法很多,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能根治的方法。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采用微创的手术方式,在耳后切一小口,开颅后找到面神经根部压迫的小血管,将其与面神经分离并用人工材料垫开。该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治面肌痉挛,复发率低,小于3%。当然,此手术需要住院并进行开颅。
药物治疗主要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但其可能仅对一些轻型患者有效。一旦停药容易复发,而且药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另一种方法是射频温控热凝疗法。该法主要是将针放置于面神经根,通过射电使神经纤维间产生热能,控制温度使神经热凝变性,以减少传导异常冲动的神经纤维。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不容易控制,损毁神经过少容易术后复发,而电热过度,痉挛虽可长期不发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瘫。
突然牙痛 牙病还是三叉神经痛
52岁的王大叔最近闹起“牙痛”,好几天都没睡好觉,尤其是在刷牙和洗脸时,一碰到脸上某个部位,强烈的疼痛阵阵袭来,吃止疼药也不管用。这个病人患的是牙病还是三叉神经痛?现将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三叉神经是分布在人体头部两侧的感觉神经,可以分为三支,分别支配眼角以上、嘴角至眼角之间、嘴角至下颌之间的感觉。三叉神经痛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三叉神经出脑干的部位被血管所压迫,导致三叉神经脱髓鞘并异常放电。发病时病人会感觉到放射性的阵阵剧痛,如针刺、刀割、撕裂或者电击一样,症状一旦发作往往令人难以忍受。三叉神经痛又被许多患者称作“天下第一痛”。
有一些窍门可以帮助鉴别:1.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常有一个“扳机点”,一般在唇部、鼻翼、口角、牙齿、上腭、颊黏膜、眉毛等处,稍加触动即引起疼痛发作。由于害怕引起疼痛发作,患者常不刷牙、不洗脸,甚至吃东西时都要小心翼翼,常以手势表达思想,也不敢让医生触碰。据调查,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常不停揉搓以减轻发作时的疼痛,长此以往会造成面部皮肤粗糙、增厚、红肿甚至感染、眉毛脱落。
2.如果服用了普通的止疼片后,牙疼仍然不见好转,而吃卡马西平后却有效果,那么则应排除是牙周等炎症性的疼痛,而确诊为神经疼痛。
3.在检查过程中,如果没有发现龋齿、牙周炎等相关炎症,牙齿却依然疼痛难忍,那么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导致的。
4.从疼痛特征上看,如果是牙齿炎症,则是持续性的疼;如果是典型的三叉神经痛,则在发作时是闪电般的剧烈疼痛,通常持续几秒钟,每天发作几次,却令人难以忍受。
需特殊说明的是:发现三叉神经痛症状,一定要经过专业正规的检查,不要贸然断定是原发性,因为许多三叉神经痛是由于脑部血管硬化成肿瘤占位、压迫神经造成的。
手麻力弱哪个神经损伤了
手麻力弱是周围神经受损伤的一种表现,任何引起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疾病都可能导致手麻力弱。除外伤外,目前最常见导致手麻力弱的原因有:肘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颈椎病、神经鞘瘤等。
肘管综合征→尺神经损伤
肘管综合征是指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内的一种慢性损伤,过去又称迟发性尺神经炎。常见病因有:肘外翻、尺神经半脱位、肱骨外上髁骨折、创伤性骨化等。
肘管综合征多见于中年人,尤以屈肘工作者,如键盘操作员、乐器演奏者、投掷运动员,以及枕肘睡眠者中常见。
肘管综合征早期可因尺神经受卡压而出现疼痛。疼痛位于肘内侧,亦可放射至环指、小指或上臂内侧,疼痛的性质为酸痛或刺痛。感觉症状先表现为环指、小指的刺痛、烧灼感,随后有感觉减退,最终发展到感觉丧失。运动症状有手部活动不灵活、抓捏无力,手内在肌及小鱼际肌萎缩,形成爪形手。
初发和症状轻微者可调整臂部的姿势,防止肘关节长时间过度屈曲,避免枕肘睡眠,带护肘,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等)及抗炎镇痛药物等。
对于症状严重者,尺神经前置术是根本治疗方法。将肘管打开,彻底松解尺神经。术后多能较快恢复正常感觉,运动功能亦能得到良好恢复。
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受压
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引起的手指麻木等症状。其已迅速成为一种日渐普遍的现代文明病,主要原因是愈来愈多的人每天长时间接触、使用电脑所致。由于使用电脑者每天长时间接触电脑,重复着在键盘上打字、移动鼠标,手腕关节因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活动,逐渐形成腕关节麻痹和疼痛。若对这种症候长期置之不理,可能会导致神经受损、手部肌肉萎缩。
腕管综合征不但电脑族易患,其他一些频繁使用双手的工作者,如音乐家、教师、建筑设计师、矿工等都可能患此病。女性是腕管综合征的最大受害者,这是因为女性手腕管通常比男性小,正中神经容易受到压迫。
腕管综合征的早期表现:由于正中神经受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麻木、刺痛或呈烧灼样痛,白天劳动后夜间易加剧,甚至睡眠中痛醒,局部性疼痛常放射到肘部及肩部,白天活动或甩手后减轻。拇指外展肌力差,偶有端物、提物时突然失手。严重者手部感觉减退、消失,手部肌肉萎缩、瘫痪。
本病的治疗虽然局部封闭、热敷、按摩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多不能根本解除。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或有大鱼际肌萎缩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切断腕横韧带,打开腕管,解除对正中神经的压迫。
急救篇
抢救伤员勿犯以下错误
1. 一旦发现颅脑创伤者,赶紧拍击、摇晃或掐人中,希望以此唤醒伤者。错
正确做法: 发现伤员后要保持镇静,迅速接近伤者,呼唤伤者并迅速查看。对呼之不应者,应维持其呼吸道通畅,可将双手放在患者两侧下颌角处将下颌托起,清除口腔异物,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将手指放在伤者颈部气管旁,探查大动脉搏动,若大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2. 头部有出血,为了止血立刻拔除致伤物;发现有组织脱出,立刻将其塞回颅内。错
正确做法: 脑外伤的处理应迅速,以免耽误抢救时机,因此对于呼之不应或出血较多的患者应紧急呼救,寻求援助。头皮血供丰富,如为利器所伤,虽然伤口较小,但常出血汹涌,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因此,有头皮裂伤时应尽早止血。
止血方法主要为按压,可就地取材,利用衣服或手掌压迫出血部位或进行加压包扎止血。按压时应注意按压部位准确,有时出血量较多导致无法判断出血部位时,可先将双手用力压住大致的出血部位,然后逐个松开手指、手掌,观察松开后出血加重的部位即为出血部位。止血时不建议在现场拔除致伤物,因为并不清楚该致伤物进入颅骨的深度及其是否损伤脑内血管等,勉强拔除有可能导致大出血。
如果发现脑组织脱出,可用稍微清洁的器皿扣住并包扎保护,不应用衣服等勒住或将脑组织塞回颅内,以免脑组织肿胀受压,脑内张力升高引起脑疝等。
3. 发现有血水从伤员的耳朵、鼻孔漏出,帮助擦拭并堵住外耳道或鼻腔。错
正确做法:颅脑损伤严重的患者大多存在意识不清,吞咽、咳嗽反射消失,咽喉及口腔分泌物可能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此时应将伤者置于平卧位,头略后仰并偏向一侧。如果发现耳鼻等处有血液和清水(脑脊液)流出,说明患者可能合并有颅底骨折、脑脊液耳漏(鼻漏),切忌用物品堵塞外耳道或鼻腔,以免血液积聚在颅腔造成血肿、脑脊液逆流至颅内而继发颅内感染。
4. 因救护车不能马上到,为了抢时间,可以用背或抬的方式把伤员送到医院。错
正确做法:先查看是否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外伤。不少颅脑外伤者伴有其他部位的外伤,如骨折、肝脾破裂等。四肢骨折可采取小夹板外固定的方式减轻伤者痛苦,对于突出皮肤的骨折不应将其还纳。对于可能有脊柱骨折的患者不应随意搬动,而应将其平卧或平挪至硬板上或担架上等待救援,将其抱起或背起均有可能会加重脊柱损伤,严重者可能压迫脊髓导致截瘫。若颅脑外伤后出血不多而伤者出现脉细速、出虚汗等表现,应考虑到低血压休克、内脏损伤大出血的可能,须尽快转入医院进行救治。
预防篇
退休了,别忘做脑血管检查
邻居老王退休前一直在车间工作,干的都是体力活,身体一直不错。两年前退休后,他每天打太极拳、散步、遛鸟。春节过后,老王突然感到右半身不听使唤,张嘴却说不出话,经医院检查是急性脑梗死,左侧颈动脉狭窄近90%,虽然经过积极治疗,但活动能力大不如前。
问: 为什么要检查脑血管?
答: 因为退休年龄是脑血管病高发年龄。
应该说,提醒退休人员要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是因为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脑血管病起病急,病情重,之前无任何征兆,而且恢复较慢且易遗留后遗症,一人得病需多人服侍,对社会及经济影响最大。因此尽早筛查及提前预防不仅对个人有利,对家人及社会均有帮助。
问: 脑血管检查应查哪些内容?
答: 超声是最好的筛查手段。
首先用无创方法对脑血管进行筛查,首选超声。目前颈部血管彩超能够清晰地分辨颅外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的形态,有无斑块,狭窄情况以及血流情况等,为了解血管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而且颈部血管彩超能够通过斑块回声的强弱分辨出斑块的软硬程度,从而初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是否容易脱落,是否需要提前进行干预等。
对于颅内血管,普通超声难以探及,此时可以通过另一种超声检查手段——经颅多普勒超声来明确。通过对血流速度的测量,能够大致判断出血管狭窄的程度。
超声基本能够判断颅内外血管的情况。如果筛查后有问题,则需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甚至脑血管造影。有些患者虽然血管狭窄不严重但仍出现卒中,这与患者血管内斑块的稳定性有关,斑块不稳定则容易破裂并脱落造成脑梗死。目前磁共振有专门的序列能够检测斑块内的成分,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问: 脑血管有问题如何处理?
答: 颈动脉狭窄大于70%可微创治疗。
鉴于脑卒中的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在未出现脑卒中之前对有严重病变的血管进行处理是必要的。一旦发现颈动脉高度狭窄(大于70%)或者虽狭窄不重(大于50%)但是存在脑卒中或脑缺血表现,均建议进行相应治疗。目前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式主要有血管内膜剥脱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两种。
临床上亦发现有些患者体检时即发现血管闭塞,但患者无任何缺血症状。此类患者由于其血管在慢性闭塞的过程中其他部位的血管代偿为此血管进行供血,如果相应的脑血流灌注检查未发现血流低下的话则不需要处理,密切观察即可。但如果患者经常出现脑缺血症状,如头晕、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而脑血流评估又发现该血管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较重,则需要进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颅内外血管搭桥是通过开颅将颅外的血管(通常是颞浅动脉)吻合至颅内血管(如大脑中动脉分支)以提高颅内的血供,增加颅内脑组织的血流储备,减少卒中的发生。
脑血管病重在预防。因此,建议退休老年人定期进行脑血管病的筛查,选择做常规颈部血管彩超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即可。
康复护理篇
护理脑卒中病人要稳中求细
大部分患者脑卒中急性期在医院救治结束后转回到家庭进行进一步的康复及护理。如何进行脑卒中后的家庭护理及康复治疗,是目前许多家庭面临的问题。此时,社区医生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测血压要记录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罪魁祸首之一,恢复期间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有条件的患者应定期到社区或家庭测量并记录。测量时要注意:定时测量,即每日同一时间测量,最好是晨起时;定人测量,即同一个人测量;定血压计测量,即使用相同的血压计测量,以保证数据准确,为复查时做参考。
降压药物要按时按量服用,不可突然停药,不可间断服药。如血压不稳定或控制不理想,应到医院检查,调整药物用量或更换药物种类。
观察病人细小变化
对于脑卒中后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注意观察神志、呼吸、语言、肢体活动的变化。也就是说,患者每天的细小变化都可能成为病情变化的信号。当家属发现患者突然说话不清、肢体活动比平时差、答非所问或者整天昏睡不醒、甚至发生抽搐时,应马上送患者到医院,并随身带上以往资料(各种检查结果,尤其是核磁及CT结果)。
避免激动诱发脑出血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尽可能养成午睡的习惯;保持情绪乐观,避免不良刺激,避免情绪激动诱发脑出血等;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咳嗽;有便秘者遵医嘱服用缓泻药;家庭常备开塞露等药物。在炎热的夏天尽量避免在上午10时到下午3时出门活动,在寒冷的冬天避免过早晨练,以防止血管扩张或收缩诱发疾病。
防止病人跌倒摔伤
若患者有肢体活动不利、头晕等表现,建议家属做好安全防护,保证患者安全。不可让患者单独出门、外出旅游,以防出现意外。患者在出现头疼头晕时,应停止一切活动,平躺或坐在稳定安全有靠背的椅子上,防止跌倒摔伤。当症状消失后,切忌立刻坐起或行走。平躺的患者应遵循先扶好稳定的扶手坐起、在床边坐起、在床边站立、在床边走动的顺序,当每个环节身体都适应后才能继续其他活动。
别让局部皮肤持续潮湿
长期卧床的患者回到家中,要特别预防褥疮的发生。定时翻身,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局部皮肤按摩是预防褥疮的三个原则。
翻身时注意要向肢体活动好的一侧多翻,减少压迫肢体活动障碍的一侧。患者翻身应该平卧两小时后,向左侧(或右侧)翻身,并保持两小时;然后平卧两小时,并保持,再向右侧(或左侧)翻身两小时。这样的翻身为一个循环。有条件的患者可使用气垫床,减少翻身次数,但不是绝对不用翻身。在翻身后要按摩身体的骨隆出部位。比如耳廓、枕后、肩胛、骶尾、髋部、脚后跟,特别要注意在侧卧位的时候两腿间的突起,如两膝盖之间。两脚之间需垫气垫或海绵垫保护。
患者无论是大小便失禁、擦洗,还是吃饭时弄湿床单或枕套,都需要马上更换。如果家庭护理不方便,可以在枕头上、枕头下、床中间的地方放置尿垫。在尿垫的选择上,要选择大小适宜、隔水透气性好的。不要在患者会阴、肛门等处用棉布垫,因为棉布虽然吸湿,但会由于更换不及时导致局部皮肤持续潮湿,增加了褥疮发生的机会。
鼻饲要防胃潴留
意识不清的患者不可经口进食,为保证营养供给,患者应在医院留置胃管。留置胃管患者每次鼻饲前应回抽胃管内液体,确定是否胃潴留;还应确定胃管位置,保证正确鼻饲。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饮食应遵循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的过程,即从水、果汁到烂面条、粥到稀饭再到正常饮食。给患者喂饭时速度不可过快,一次量不宜过多。尽量少食多餐。患者发生呛咳时,平卧患者要将头偏向一侧,鼓励患者咳出。能坐起的患者应协助拍背,防止发生误吸。一旦发生误吸,要及时将误吸的食物等吸出来,有条件者应吸痰。当患者面色发紫、全身大汗时要及时送医院救治。发生呛咳后,暂时不要喂食,保证患者休息,必要时给予吸氧。
保持抗痉挛体位
脑卒中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康复治疗,促进功能的恢复。康复最好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的原则是:尽早开始,从床上训练开始,保持良好的姿势,主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循序渐进。
在患肢无活动时,应使患肢保持良好的抗痉挛体位。平卧位和患侧卧位时,应使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健侧卧位时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展。该体位可以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手部肿胀。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当患侧下肢负重良好后,应进行迈步训练及一些基本的步行训练。如双上肢扶床边及周围固定物,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及起立练习,继而可使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向上顶做踏步练习。
通过逐步的由被动-助动-主动-负重运动的练习,可以使肢体由粗大功能转到精细功能,生活亦可逐步走向自理。本版摄影 高 丽 文字整理 段鸿洲
本版已列入卫生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卫生科技进社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