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宏君 赵宏亮 周中余
平战兼顾锤炼保障人才
前年8月的一天,武警重庆总队医院手术室内,一台手术正在紧张进行。此时,医院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在外演练的官兵出现伤情,立即出动应急卫勤保障分队实施抢救。”
可这台手术的主治医生、麻醉师、护士都是该院应急卫勤保障分队的主力成员,分身乏术。院长刘筑果断下令:临时抽调数名医护人员组成应急保障分队。
虽然最终应急卫勤保障任务顺利完成,但这次任务中暴露出医院应急卫勤保障人才匮乏的实际却让院党委“一班人”如坐针毡。为此,医院专门成立了由副院长和数名医疗专家组成的应急管理筹划小组,根据医院担负的任务,深入体系部队训练场,广泛征求基层官兵意见,确立了平战兼顾的人才发展思路。
要保证战时强有力的卫勤保障,就必须拥有一大批精通战场救护技术的优秀人才。他们根据现有力量,筹建了一线、二线、预备3支应急保障分队,打破以往只注重编组人员训练,忽视其他非编组医务人员的训练机制,以野战急救中心为平台,定期抽调医护人员进行换岗培训,在炮火硝烟中锻造应急医疗分队的战伤救治能力,使之发挥出“平时技术过硬,战时保障有力”的拳头作用。
军地协作打造保障网络
去年5月,某部一名战士在执行任务时受伤。该院卫勤医疗队在现场做了止血和消毒后,习惯性地按照“先后送、再治疗”的传统作法,将伤员送回医院治疗。结果由于山高路远、路途颠簸,导致伤员伤口发生了轻度感染。
30分钟便能解决的外科手术缘何要驱车数百公里后送?讲评会上,医院政委王军向卫勤医疗队追问原因。医疗队员解释说野战医疗所不具备手术条件,附近也没有可以依托的协作医院,只能后送治疗。
“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战时卫勤协作机制,才能确保类似情况不再发生。”经过研究,医院党委统一了思想。他们主动联系友邻部队和驻地相关医疗单位,反复进行沟通协调,建立了军地协作应急卫勤保障网络: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家医院作为部队应急保障的后送医疗机构,形成一个自我保障与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军地应急保障网络。现在,部队不管走到哪里,50公里内必有一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为官兵提供应急医疗救护,切实提高了协同保障和支援保障能力。
医院还注重把财力向战时保障上倾斜,按照“小型化、多功能、易携带”的实战要求,先后引进了动态心电监护仪、骨折治疗仪、呼吸机等配套设备,满足了战时医疗救治的需要。
一体融合创新保障模式
2009年初秋,一场实兵对抗演习在渝东某地打响。“两名战士受伤流血不止,医疗保障分队迅速实施救援。”接到命令后,该院医疗保障分队立即向目标地点疾驰,没想到救护车刚出发便出现了故障,等到保障队员跑步赶到现场时,比预计时间晚了15分钟。
“15分钟,对于战场上流血不止的伤员来说意味着什么?”院党委“一班人”深刻剖析后认为:重视医护人员技能训练,忽视应急战备综合训练是这次演练败北的主要原因。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为提高官兵复杂情况下的保障能力,医院转变观念,改革训练模式,变分散训练为集中训练,利用综合训练场,将应急卫勤保障分队与运输、供电、供水等综合战备保障分队捆在一起合练,使平时的训练内容与战时的保障要素相一致,避免了“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现象,确保卫勤演练真正融入战场,使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实战锻炼。
近年来,医院先后参加了10余次大项军事演练和抗震救灾等任务,每次都做到拉得出、跟得上、救得下,圆满完成了应急卫勤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