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师承家传中医,在公立综合医院工作数年,后又在北京几家国医馆出诊。因为中医治疗及用药偏重于自采自制中药的运用,我深感无论是在医院执业还是民营医院多点执业,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优势,于是创办了中医个体诊所。
医生是否愿意成为自由执业者,是近几年媒体关注的话题。特别是鼓励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发布后,曾有过多次讨论热潮。国家发布这样的政令是为了达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民营医疗机构流动的目的,期望最终能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响应政策登记多点执业的医生并不多。相比国内多处试点却频频遇冷的在职医生多点执业,允许已离职或退休、资质合格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这项政策,似乎更有实际意义。对于中医医师来说,因为诊疗思路和治疗方法上的特殊性,不需要过分依赖大医院先进的诊疗手段和行医环境。这项政策一发布,就让很多大医院在职中医师对开创中医诊所跃跃欲试。
这些年来,我创办的诊所一直在平稳中成长,但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和困惑。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渴望自由执业的同行提个醒。
首先,大医院编制内的医生请不要盲目脱离医院自主创业。毕竟在医院执业有很多好处,如收入稳定,医疗环境好;能享有更多的病患资源和更好的科研条件;在处理医疗纠纷和医患关系方面,承担的风险小。如果没有很强的业务技术水平,自由执业可能会面临基本的生存压力。
有些患者往往是造成医疗纠纷的“不定时炸弹”,如果拒绝他,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但是如果不拒绝,在中国目前的医疗环境下,医疗风险非常大,自由执业者真承担不起。
再强调一点,医生要自由执业,必须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水平,要具备常规医生所不及的业务能力,或者具备常规医生所没有的特色治疗方法和经验,甚至具备能很好地处理大医院都不能解决的疑难病的综合能力。
如果成为自由执业者,作为社会人,还要练就与当地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恰当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这些都是成功执业的必备条件。即便这些条件都具备了,真正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还是会遇到来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