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第三军医大学毕业的700多名军医救死扶伤在高原

2018-12-13 21:55:51浏览:5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10月5日,本报在一版头条推出长篇通讯《边防连有个“老李军医”》,讲述广西军区某部军医李良13年坚守边防连队的感人故事,

  10月5日,本报在一版头条推出长篇通讯《边防连有个“老李军医”》,讲述广西军区某部军医李良13年坚守边防连队的感人故事,引起广泛关注。从大海深处到雪域高原,从大江南北到西部大漠,在边海防和艰苦地区基层部队,还有无数个“老李军医”式的普通军医,他们扎根基层,倾力保障基层官兵和驻地群众身心健康,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一线采写了一组基层部队的军医典型,用系列报道的形式,从不同侧面反映他们的先进事迹。敬请读者关注。

  他们,本可留在繁华都市工作,却选择了偏远的西藏;他们,常年忍受着高寒缺氧带给自己的痛苦,却坚持不懈地守护着官兵的健康;他们,坚守着救死扶伤的人生誓言,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们,就是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在西藏工作的军医群体。国庆长假期间,记者走近这些高原军民的健康“守护神”,探寻他们坚守高原的心路历程。

  “现在是季节转换期,也是失眠的高峰期……”见到那曲军分区军医赵泽孝时,他正在给官兵介绍高原性失眠的防治知识。

  赵泽孝扎根高原18年源于两个梦。

  刚进藏的他得知官兵在冬天睡觉特别困难,严重时每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同样睡眠不足的他萌发一个梦:要让那曲官兵人人都能睡上好觉。

  为治疗因缺氧引起的高原性失眠,摸索心理、环境、疾病、药物等对睡眠的影响,赵泽孝常常“被动睡觉”,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由于破坏了原有的人体生物钟,导致他睡眠严重不足。通过切身体会、请教专家,他摸索出意念牵引、安静环境等促进睡眠10法,并在军营推广20余种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今,他牵头总结的“高原性失眠防治”系列方法大大提高了边防官兵睡眠质量。

  作为第三军医大学硕士毕业生、在读博士生,赵泽孝多次放弃调动工作的机会。尽管年近不惑的他与许多“老西藏”官兵一样,患上高原病综合征,但他对高原、对高原官兵的情感却与日俱增。 
  
  他还有一个绿色梦:在不长树的那曲种活树,改善官兵的生活环境。那曲平均海拔4500多米,是一座没有树的城市。2006年,他在温室内大面积种植加拿大红枫成功,首次让绿树伴着那曲官兵成长。4年后,他再次试种5种树木,创造了杨树、云杉、红柳在那曲正常越冬生长的奇迹,如今,他的名字在高原广为人知。

  赵泽孝说:“这里有我的事业、追求和梦想,无论多苦,我都会坚守那曲。”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像赵泽孝一样奉献在西藏高原的三医大毕业学子有700余人,每年都有一批新的毕业生追随学长们的脚步,到高原奉献青春和才智。

  同样怀着梦想进藏的还有军医赵泽文。1995年,他来到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115医院。不久,一位宫外孕的藏族妇女来医院看病,病人痛苦的呻吟声令赵泽文至今记忆犹新。可由于当时医院缺少妇科病专家,这名病人只好强忍疼痛转院。 

  “我要做一名优秀的妇科医生,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令人揪心的一幕,令赵泽文的梦想在那一刻变得现实起来。他主动向院领导自荐到妇科工作。医院领导大力支持,并派他赴成都军区总医院妇产科进修学习。2001年,赵泽文考上第三军医大学,攻读妇产科硕士学位。

  男妇科军医的路并不好走。多年过去了,赵泽文仍没忘记自己接诊的第一位藏族妇科患者。那天,一位早产大出血的妇女被送到医院,由于在小诊所救治不当,入院时患者已经奄奄一息。但是,当病人家属见赵泽文是一位男医生时,坚决不同意他接触病人。当时,医院唯一的一位妇科女医生在休假。“让他治吧,他是医院妇科专家。”在翻译的一再解释下,患者家属才勉强同意。经过赵泽文全力救治,患者转危为安,两个星期后康复出院。

  “起初,对于我从事妇科工作的选择,亲人、朋友包括许多患者家属都不理解。但医生的天职,就是为病人解除痛苦,看到患者在我的医治下康复了,我感到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赵泽文欣慰地说。

  见到魏立时,是10月3日中午,在拉(萨)—日(喀则)铁路和平医疗点,他背着药箱和同事们巡诊归来。古铜色的脸庞——是强紫外线送给他的纪念。 

  魏立1997年7月进藏,曾先后两次就读于第三军医大学。边防医疗条件较差,许多内地医院常见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在这里尚属空白。魏立将一系列治疗新手段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取得明显效果。 

  今年初,听说医院要派一名医疗骨干到拉日铁路施工现场为一线工人提供医疗保障,魏立主动报名。他带领护士每天坚持为工人量血压,提供控制血压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目前,在该医疗点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血压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条件这么艰苦,你还能坚守在这里,靠的是什么?”

  魏立抬头看着高原蔚蓝的天空,若有所思地说:“人不会整天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某边防团卫生队队长张伟,2005年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边防连队,每年都随队参加边防巡逻。在前年的一次边防巡逻中,一场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差点把他冲下山崖,但生与死的考验没有让他却步。 

  张伟说,边防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不能陪伴在爱人孩子身边,可每次看到战友痊愈时的笑脸和藏族群众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挂在自己脖子上,心底就会涌起无限的欣慰和自豪。

  在某旅步兵四营卫生所工作的军医张俊海,也在默默地奉献青春年华。到该卫生所后,他发现连队卫生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便对卫生员进行了常见病和医疗规程基础知识的辅导,又在实际工作中,结合病例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示范,使卫生员能够正确、熟练地处理部分常见病。他是三医大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朋友们说他在基层卫生队是大材小用了,可他却说:“人生最大的舞台在基层。”

  长期坚守在艰苦地区,是一种莫大的考验。但这些雪域边关的军医却无悔地坚守着,就像高原夜空璀璨的星辰,默默守护着军民健康。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流动医疗车军营内服务武警

上一篇:

武警总医院专家灾区使先心病患者迎来“新”生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