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CT漏扫 冠状扫描弥补
病例 患者张某在工地上被落下的砖块砸伤头顶,经常规头颅横断CT扫描,未见异常。一天后,患者突然陷入昏迷,后经头颅冠状位CT扫描,发现颅顶硬膜外血肿伴凹陷性骨折。
分析与对策 常规头颅横断CT扫描一般扫10层左右,绝大多数病例并未将整个头颅包括在扫描范围之内。这样位于颅顶及后颅底下的病变很容易被漏诊。另外,横断CT扫描对反映病灶的上下解剖关系比较困难。如这位头顶被砸伤的患者,在完成头颅横断CT扫描之后,若对颅顶受伤处加扫几层冠状扫描,就不会造成漏诊。当然,如果拥有多层螺旋CT,也可在完成包括颅顶在内的整个头颅横断CT扫描后,做头颅冠状重建来发现颅顶病变。
伪影“挥之不去” 加做薄层扫描
病例 患者李某意识模糊伴肢体无力,经常规头颅CT扫描,未见异常。不料3小时后患者陷入深昏迷,临床怀疑脑干出血。立即做颅底薄层CT扫描,发现脑干已经出现直径达3cm的血肿。
分析与对策 颅底解剖结构复杂,颅底骨交错排列,常规头颅CT扫描很容易形成大量伪影,不利于观察脑干病变。对于这位患者,如果初检时在颅底加做薄层CT扫描,利用其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原理,检查效果肯定大不相同,有利于发现脑干早期出血。
诊断线性骨折 MRI不如平片
病例 患者为15岁女孩,不慎扭伤膝关节,在当地医院拍X线平片怀疑有骨折,遂来我院做膝关节MRI检查。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存在膝关节骨挫伤、半月板损伤、关节囊积液,但并无肯定骨折可见。为慎重起见,当班医生又为患者做了透视与X线平片检查,终于发现患者的髌骨有一长约2厘米的撕脱骨片,嵌入关节腔。
分析与对策:MRI的密度分辨率很高,在做膝关节检查时,特别有利于发现软骨、半月板、交叉韧带、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变以及关节积液、骨髓水肿、骨梗死等,但对于线性骨折、撕脱的小骨片则易于漏诊。应该明确的是,骨关节病变的基础影像检查——X线平片检查仍具有重要地位。
椎间盘病变 MRI性价比高
病例 患者为女性,因腰痛进行性加重一个月来院求治。门诊医生开单要求做腰椎间盘CT扫描。检查时除发现椎间盘膨出外,意外发现椎体边缘骨质破坏,这种现象显然不是椎间盘膨出的结果。于是又给患者加做腰椎CT骨扫描,终于发现腰椎多发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后证实为腰椎转移瘤。
分析与对策 CT检查椎间盘病变虽然价值较高,但其扫描范围仅局限于椎间隙位置。对于脊柱骨病恰属于扫描盲区,很容易造成漏诊。对于那些临床难以判断病变性质的腰痛患者,可考虑采用腰椎MRI扫描。MRI检查不仅对椎间盘病变敏感,同时又能准确发现腰椎骨质病变,而且对脊髓下段、马尾、椎管蛛网膜下腔、椎旁软组织病变等都能提供诸多有用信息,虽其价格偏高,但性价比不低,有利于防范因重复检查导致的纠纷。
前期准备不足 可致CT误判
病例 患者女性,外院CT发现胰腺肿块,遂来我院就诊。临床开单要求做上腹部MRI。经检查胰尾显示不清,局部见大块异常信号影,故怀疑胰尾占位性病变。因患者左上腹持续疼痛,诊断不明,再次给患者做上腹平扫加增强CT扫描。CT图像显示胰尾边界欠清,胰尾前方见团块状致密影,轻度强化。后经仔细回顾平扫图,发现该团块中有多处气泡及羽毛状肠黏膜,从而判定该团块影是空肠形成的假象。
分析与对策 CT虽对许多腹部病变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但CT检查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如口服造影剂的浓度及扫描前的准备时间是否充足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造影剂浓度不够或扫描时间过早,均不能使肠道充分充盈,很容易将其误判为肿块。MRI技术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空间分辨率低于CT,肠道造影剂有待进一步开发,对肠道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还存在局限性。笔者认为,对腹部实质脏器病变的影像诊断程序应以超声作为初筛,如不能满足治疗需求再做CT,根据需要再考虑是否做MRI。
影像科医生不要仅满足于操作设备、出报告单,还应留意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既往影像检查结果、患者的检查部位、此次检查的目的等,这样才能提升检查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