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中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剂量的药物用于患同种疾病的不同病人,其疗效往往相差很大,有的表现为药到病除,恰到好处;有的疗效一般,病况稍见好转;而有的却疗效不佳。
如何才能针对患者使用更有效的药物治疗呢?针对这种情况,各国学者都开发了药物监测方法,即根据测定的血药浓度来给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用药。这样不仅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避免耐药性发生的有效途径。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指在临床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定时采集患者的血液(或者采集尿液、唾液等体液),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TDM是根据血清浓度数据调整药物剂量的过程,利用TDM或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医师可以衡量药物剂量、血清浓度、治疗反应以及浓度相关的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使给药方案个体化,尤其是对于结核病的治疗,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及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前测定血药浓度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以微生物法、免疫法和色谱法为主。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法发展迅速,由于它分离度好,专属性强,常常可以同时鉴定几种药物。而随着仪器性能的提高,血药学测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时间长,需要长时间联合服用药物,药物副作用大,再加上患者个体差异,往往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疗效判断,因此标准治疗并非适合所有结核病患者。按照常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血液药物浓度检测,这样测算出每毫升血液中药物峰值的浓度,能够给医生充分的依据,来调整患者的给药剂量,以提升和改善治疗效果。因此结核病患者进行早期抗结核药物血浓度测定是调整药物剂量、实现个体化给药、避免治疗失败和耐药性发生的有效手段。
北京胸科医院已建立常用抗结核药物(13种药物)的药物浓度测定的色谱检测方法,完成抗结核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国家级课题两项,开展约800名患者不同抗结核药物治疗浓度的检测工作。(丛 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