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方式, 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运动效果好, 受到广大健身爱好者的青睐。通常来说,走路运动强度不大,一般不容易发生意外损伤。但如果走路过多或者走路方式不当,也会引起足底疼痛。
引起足底疼痛的常见原因就是走路时间过长。一般情况下,行走锻炼以1小时以内为佳。超过1小时后,某些年龄较大、体重较重的人容易出现足底疼痛。另外,运动鞋不适,鞋底较薄,行走的路面不光滑或路面较硬均容易出现足底疼痛的症状。
出现足底疼痛的病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跟骨痛 过度行走的人经常出现足跟痛。原因是行走时足跟部过分受力,造成跟骨结节处跟腱和骨连接处的微小损伤,从而出现无菌性炎症, 导致疼痛。这种情况发生后最好减少走路时间,摆正走路姿势, 选择鞋底硬度合适、大小适中的运动鞋。疼痛严重者需要进行理疗、按摩或局部封闭治疗。
足底蹠腱膜炎 这是由于走路时足底负重较大或足底应力不均匀导致的足底内部腱膜和肌肉的损伤。穿鞋不合适,鞋底过薄,或者行走的路面凹凸不平等均会导致蹠腱膜损伤。所以,走路时要选择合适的运动鞋,尽量在平整的路面上运动。一旦发生足底蹠腱膜炎,应该减少运动量,减少足负重的机会,同时用热水泡脚或电热疗治疗。一般2周左右会有明显改善。
足跖骨骨折 长期长时间走路会出现严重的损伤,即跖骨骨折。由于多数患者的第一跖骨发育短小,第二跖骨相对较长,第一、二跖骨间骨结构松动,这样使足的负重点由第一跖骨头转移到第二跖骨头。另外,第二跖骨较纤细,容易发生疲劳性骨折,常表现为运动后前足疼痛,休息数分钟后可消失。但以后疼痛会越来越重,以致不能运动;足部肿胀,触及肿胀部位可引起疼痛;X线通常无法显示骨折,甚至2~3个星期自然形成骨痂。这种情况需要病人停止行走运动,完全休息4周,待骨折完全愈合后逐步恢复行走运动。
总之,走路不当会产生多种不适,除了上述情况外还会出现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膝关节痛、胫骨前部疼痛、跟腱炎和下腰痛等。因此,走路运动需要遵循科学、适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出现运动造成的伤害,让走路给我们带来健康快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