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观察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觉间,2013年春节的脚步悄然而至。时光带走了老一代医生回不去、小一辈医生无法想象的质朴年代。幸而镌刻光阴的“老物件”仍留在医生们的记忆中,当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时,那些尘封的“老物件”便变成文字,从他们的笔尖流淌出来。这些“老物件”就是今天本版展示的廉价药和好技术。
医生们的这些流年碎片,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每一片都耐人寻味,折射着深邃的光芒。听诊器,一个医学的象征,拉近医生和病人间距离的最好物件,如今却被高新技术所取代,沦为寂寞的“饰品”。让医患关系和谐起来,要不要重拾它?产钳术,过去是常规的难产助产手段,如今能熟练操作者却渐渐稀少。一项技术退出临床,医生的相关技能也必然退化,使“开一刀解决问题”的思想蔓延开,我国剖宫产率能不高吗?自体输血,既已被专家认可,也有媒体多次呼吁,而且血源危机还时常出现。为什么它一直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复方新诺明、麦角新碱、呋喃妥因,一个又一个廉价药淡出医生的视线,只有在救命时想到它们,呼唤几声,很快无人再提;而玻璃酸酶正遭遇着同样被抛弃的命运,怎能不让医生焦急?在政府着力解决看病贵的今天,能不能尽快采取措施让这些廉价药不要过早地消失?
诚然,随着科技进步,很多技术和药品因副作用大、适应证局限注定被淘汰,但也有一些好技术和廉价药被市场的大浪冲走。偶尔回到岸边时,也只有几个熟识它们的人知道其价值所在。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都追求高精尖技术和高档药不现实。对于医生来说,最大的幸福是不论用什么技术、何种疗法,只要能为病人解决问题就行。所以,帮医生找回让他们看重、留恋的这些“老物件”,是政府的责任,也符合我国医改的方向。吴卫红
产钳术:渐渐成了“绝技”
黑龙江大庆龙南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李慧玲
我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21年,回想起来,妇产科的工作环境真是发生了巨大变化。手术室、产房、病房的条件由原来的简装变成精装,医疗设备从简单的开腹器械发展到腔镜手术器械应有尽有,从黑白B超也升格为四维彩超、海扶刀等高级物理治疗设备,各种无痛技术相应开展起来。
然而,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产科医生在阴道助产技术方面却相对薄弱起来。其实,剖宫产率的升高有一个技术原因,那就是处理难产的水平在下降,这是许多产科医生都有所回避的。他们宁愿上手术室花上不足1小时做一台剖宫产术,也不愿意使用产钳助产。要提高自然分娩率,首先要提高产科医生和助产士观察产程、使用产钳的技能。它可以让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并处理,把异常产转为正常产。
现在很多中级职称的医生都不会使用产钳,甚至有些年轻医生都没见过上级医生使用。前些日子,我们科来了一位进修医生,我问她会使用产钳吗,她告诉我,在二级医院工作10余年,从来没有用过产钳,也没见过。直到2012年在大庆市接受计划生育手术及助产技术培训时才第一次见到产钳,感觉使用产钳真不错。
举例来说。一产妇经观察待产,第二产程延长,消毒内诊检查因为枕横位胎头不下降,如果不及时干预处理,可能发生产程阻滞,胎儿窘迫,只能靠剖宫产结束分娩。如果这时手转胎头,即便失败了,还可根据胎先露下降情况调整宫缩,实施产钳术助产,可使产妇尽快结束分娩。
产钳术不是在直视下完成的,有一定风险。但是它快捷,为常规的难产助产手段之一。产钳术有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特别是对胎儿宫内窘迫的助产,能快速终止妊娠,大大改善胎儿的预后。认为“用产钳接生致新生儿脑瘫”是对产钳术的误解,许多产科医生和助产士不太愿意观察产程,冒风险进行难产助产,更不愿意面对母婴的产伤或更严重后果而导致的医疗纠纷。这可能是我们渐渐远离它的重要原因。
麦角新碱:昔日的产科明星
李慧玲
令我最怀念的药是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这个药已经找不到厂家生产,在产科学术会议上也经常有专家在谈到产后出血治疗的时候提到此药,呼吁希望有关厂家能再生产。
马来酸麦角新碱主要用于治疗产后子宫出血、子宫复旧不良、月经过多等,是历史上最早的宫缩剂。特别是产后、剖宫产时,子宫收缩不好的患者用药后能有效促进宫缩,减少出血,称得上是产后出血的救命药物。记得这个药“在世”时是0.4元一支,一般一两针就可以止血。前几年曾有两条消息:一产妇大出血,由于找不到麦角新碱,医生用了多支催产素才勉强把血止住。其间,产妇失血1200毫升。另有一产妇,医院同样没有麦角新碱,最后将供应子宫的血管结扎才止住血。
目前临床能代替此药的是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 是美国一家公司提供的产品,一支要500元左右。有些患者难以承担这么高的费用;而且,如果是子宫下段出血,没有其他药能替代。有些老主任在遇到产后出血患者的时候常感叹:“要是能有麦角多好啊!”
听诊器:沦为寂寞的“装饰品”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 何秉贤
法国医生林奈克于1816年发明了听诊器,至今已有200年历史。随着心脏超声等先进仪器的应用,听诊器渐渐被冷落,甚至沦为一件寂寞的“装饰品”。听诊器是否该淘汰?答案是否定的。心脏听诊简捷、廉价、直观、无创,身体上的很多部位、各种场合均可应用。听诊器不仅是医生须臾不能离开的工具,也是促进与病人沟通的“润滑剂”。我当心内科医生近60年,在这方面体会颇深。
母亲领着有心脏病的孩子来看病,孩子很害怕,母亲指着我的听诊器,对孩子说:“这爷爷要和你的心脏打电话,看你的心脏病能否治好。治好了,你就能去上学……”孩子见我态度和蔼,听诊器放在胸部也不痛,就乖乖地让我检查。90%的先心病和风湿性瓣膜病靠听诊就可以知道个大概,开出的检查单也有的放矢。
阵发性房颤、心脏早搏,心电图常抓不到,心脏超声也无能为力,往往靠听诊可获得确诊。患者心率快,有奔马律,心衰病情很重,医生常感到迷惘和无助;经过积极抢救,患者心率减慢,奔马律消失,这给医生极大的鼓励和信心,证明治疗正确。这时候最有用的就是听诊器。
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尖部隆隆性杂音常出现在心电图、X线以前;如果有拍击性增强的心音,有开瓣音和隆隆样舒张晚期增强的杂音,表示狭窄主要在瓣环,说明瓣的弹性尚佳,可以不必做换瓣手术,仅做修补术即可。心包缩窄时有心包叩击音,有时很难和心室奔马律相区别,只有综合听诊和结合临床情况才能鉴别。
我主管病人的时候,每天都要听病人的心肺,这与病人是一种沟通,对病人是一种安慰,也能为自己找到诊治病人的信心。病人最反感态度冷漠的医生,最认可态度认真、富有同情心的医生。
在新时代,听诊器肯定可以焕发新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和节约经费。希望广大医生珍惜陪伴咱们200年的听诊器,树立亲切的医生形象。
滑膜征:从教科书上消失的早诊检查
王廷敏
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不由得让我又想起2009年某医院春节前的一次特殊聚会。
刚升任外科主任的年轻医生,借春节之际举办了这次聚会,并特邀各科室主任参加。年轻主任热情洋溢的讲话使聚会气氛热烈而欢快。突然,急诊科来电,一名中学生突发腹痛,特邀年轻的外科主任紧急会诊。主任看后,立即依次调动检验、彩超、心电、CT、核磁共振等先进检查,但皆无阳性发现,不能确定诊断。
面对这一特殊病例,为了避免漏诊误治和医患纠纷,主任谨慎地请来了科里一位老主任医师会诊。老专家听了汇报,详细询问了病史,让病人屈髋平卧检查床上,暴露腹部,左手扯紧病人贴身内衣,略微离开腹壁,右手四指并拢伸直,紧贴内衣,从剑突下快速向右下腹滑去。只见病人手指右下腹喊痛,主任医师果断指出,这是急性阑尾炎初期(注:按此进行处理,三天后患者痊愈)。
年轻主任不解,急忙请教。老专家说,这是触诊检查征象之一,称为滑膜征。阑尾炎初期,炎症尚未侵犯浆膜层,临床上往往只表现脐周和上腹内脏性疼痛。此检查就是用较广泛模糊的刺激,反向诱导出病灶部位疼痛,帮助我们作出诊断。老专家接着语重心长地说:“作为医生,我们要在坚实过硬的望、触、叩、听和问诊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高新技术。否则,有时就会陷入尴尬局面,不仅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还会造成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引起医患纠纷。”年轻主任感慨万千,在聚会结束时讲述了会诊全过程,激动地说:“今天,前辈为我们奉献了一道无与伦比的美食,足供我们终生享用!”
关于滑膜征,现在很多年轻医生已经不知道了,许多教科书上也不介绍了,似乎渐被人们遗忘。
肾盂造影:检查小病灶CT难取代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 史沛清
肾盂排泄造影(IVP,以下简称肾盂造影)是泌尿外科诊断肾脏、输尿管疾病最老且简便的方法,但因需压迫腹部,病人很不舒服,临床已不太常用。其实,它有时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CT、彩超等不能及的作用。
记得几年前临近春节,我应邀到外地一家三甲医院会诊。患者是一名65岁的男子,主诉:间歇性无痛肉眼全程血尿3个月,不伴尿路症状;既往否认其他疾病。CT、彩超检查均未见尿路异常,膀胱镜检查见左输尿管口外侧有3枚0.4cm乳头状肿瘤,肾盂造影见左肾盂内0.5cm充盈缺损改变。我诊断为膀胱癌、可疑左肾盂肿瘤。为慎重起见,手术当日会同CT、彩超室多名主任再次仔细检查,均未发现肾盂造影所见。是否要做进一步检查?病史无特异性,先进的CT、彩超反复检查均无阳性改变,唯独肾盂造影显示阳性。仅凭这一点,能确定肾盂内有肿瘤吗?
此时医生就如同法官,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和家庭幸福。因为若没有肿瘤,按有肿瘤开刀手术,属误诊误治,给患者带来痛苦;若有肿瘤,没能诊断而漏诊,则影响预后。有医生提出,既然难以确诊就只行膀胱肿瘤治疗,上尿路严密观察。作为会诊医生,我觉得这么做绝对不应该,必须说准确——有还是没有。靠什么确诊?我相信肾盂造影是可靠的。
第一,上世纪50~60年代的医生全靠肾盂造影和膀胱镜检查等完成诸多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很少有误诊病例。说明这种检查方法是可靠的。第二,凭自己积累的临床经验。多年来只要见到肾盂造影有充盈缺损这种改变,基本就可以确定是肿瘤。有时是血块所致,但也能说明肾盂内有致出血的病灶,或是结石有待除外。第三,凭胆识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抓住有助诊断的关键一点,全面分析,就能果断拍板有肿瘤存在。最后我作出诊断:左肾盂癌、膀胱癌,按原则须行根治切除。经与家属沟通,说明前述情况,从对患者负责的角度出发,我们按肾盂内肿瘤积极手术探查。
当手术中游离左肾切开肾盂时,约0.5cm的乳头状肿瘤映入眼帘,证明术前诊断无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盂癌、膀胱癌。
临床工作中,只要有助于诊断,不管其手段先进与否,都要为我所用。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互补为好,CT、彩超再先进,也会有短处。
自体输血:被淡忘的适宜技术
秦克义
在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的时间里,我先后用自体输血技术抢救了宫外孕、脾破裂、胸腹多发伤等百余位患者的生命,而且将此技术传授给了我曾先后工作过的十余家医院。他们不仅掌握了此项技术,而且有的还将自己的病例总结成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粗算起来,至少有近500位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因此得救。
1964年11月20日,一名叫钟玉芝的农妇从几十里外的山村被抬到我们那所地区医院,此时她已奄奄一息。因子宫多发性肌瘤合并输卵管双胎妊娠破裂,病人腹腔内大量出血,已三度休克(至今我还保留着手术照片)。农妇到医院时尚有呼吸,但摸不到脉搏。经腹穿,抽出一针管鲜红的不凝血。当年B超还没有问世,我们就靠腹穿诊断;市里也没有血库,不可能找到血源。
我们顾不上那么多了,迅速打开患者腹腔,先后舀出 3000多毫升血,用六层纱布过滤,快速输入病人体内。她醒了!局麻下,我切除了她的长有多发肌瘤的子宫和连着两个胎儿脐带的破裂侧附件。那时的人不娇气,七天就乐呵呵地出院了,总共花费不足50块钱:手术费12元;青霉素0.18元一支,一天肌注两针;住院费0.25元一天。
自体血还输术应用已逾半个多世纪,现在也有了采集和输入工具。其不用验血型,及时赢得抢救时间,每年可节约几百吨血源,不会因输血而产生医疗纠纷,若是碰上“熊猫血”,更不用全市总动员、警车开道、电视台喊话。但是,这项符合医改方向、利于民生的好技术,目前在国内只占手术输血比例的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曾有专家算过一笔账:如果选择自体输血,抽血费加储存费一共只需40余元。而临床一袋全血则需缴纳二三百元。
复方新诺明:曾经风光无限
常怡勇
磺胺类药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复方新诺明(CO.SMZ)了。它的辉煌时代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刚参加工作,到县医院门诊药房上班。那时每周我们都要到药库领一件CO.SMZ,每件100瓶,每瓶100片。
我还记得那是上海信谊制药厂的名牌产品:棕色玻璃瓶、铁盖包装,盖上有很醒目的红色、上海信谊商标图案。每天上班后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先把这些整瓶的复方新诺明分装成每包8片、16片和24片,这样以方便在病人多时快速发药。这些量都是医生最常开的量,它们分别可以够患者服上2~6天,每片只卖几分钱。
那时复方新诺明是消炎抗菌的主药,肠道感染、尿路感染、吸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医生都开它,也很有效。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对写着“CO.SMZ,每日2次,每次2片”再熟悉不过了。由于用量很大,不久很多药厂都生产这种药,但市场上仍以上海信谊产的最为畅销,市场价格也稍高于其他厂家的产品。
后来,有了各种沙星类药物和各种小包装的、价格不菲的新药抗生素后,CO.SMZ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如今还有50岁以上的患者偶尔会到医院和药店寻找这种廉价老药,但往往都空手而回。因为价廉无利可图,经营者多不再出售了。在我们医院还保留着这种老药,但用量一年也就几百片,而且多是被本院医护人员及其家属自己服用了,因为他们深知这是一种价廉、效优的好药,总会在自己或家属偶尔患上轻度感染性疾病(如咽喉发炎疼痛、尿路感染等)时拿来一用,常常是药到病除,效果仍不减当年。
记得2006年10月上海有一患者家属在网上发了“寻找救命药”的帖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名6岁孩子因买不到只有2元多一支的复方磺胺甲唑(即复方新诺明),两次被下达病危通知单。这个孩子处在白血病化疗中期,继发感染人肺孢子菌,复方新诺明治疗这种感染的效果极佳,其他替代药都无法收到它的治疗效果。媒体在报道该事件时还提到上海市在实施“推进廉价经典药重回市潮的工作”,不知现在进展如何?
玻璃酸酶:游走在“退市”边缘
北京电力设备总厂职工医院 李 傥
我是一名眼科医生,看了贵报1月14日《医学论坛》版“回忆被淡忘的廉价药和好技术”征稿启事后,颇有感触。去年,在临床应用20多年的老药——玻璃酸酶医院断供了,我为买到玻璃酸酶给很多经销商打了电话,最终失望而归。
玻璃酸酶是白色、冻干、块状粉末,治疗范围很广,可以治疗玻璃体混浊和眼底出血,加强麻药的效果,预防化学烧伤以后的眼球粘连,效果非常好。外科可用于骨关节炎病人。药品价格也非常便宜,每瓶1500单位,只有1.5元左右。眼睛用一次只需300单位,用量很小。花这么一点点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深受临床医生欢迎。
我曾给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打电话询问,他们说,批号快到期了,不再生产了。毕竟1.5元确实太便宜了。我认为,国家应适当提高价格,给厂家让一点利。如果任凭这些疗效确切的老药消失,我们医生深深地感到遗憾。
呋喃妥因:奇缺的好药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药剂科 张建利
我于1994年来到医院的药房工作,近20多年来,很多价格便宜、疗效确切的药品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让我们很留恋那个年代。
现在,药师在窗口发药,经常会遇到患者来买一些老药,碰到年轻的药师,常常都不知道有这种药。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因下尿道感染,拿着医生开的呋喃妥因处方,跑了很多医院和药店都没有买到。最后打听到我们医院有,专程跑过来,他一定要医生多开些。那种兴奋劲儿溢于言表,还不停地向我们道谢。
呋喃妥因和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不同,所以没有交叉耐药。这个药对尿路感染的抗菌效果非常好,可以治疗大多数敏感菌造成的尿路感染。但由于价格便宜,包装100片1瓶才1元(大城市可能稍微贵点),很多供应商不给医院供药,很多医院已见不到这个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