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乙肝血清学转换须优化治疗

2018-12-13 22:03:27浏览:55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在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减少肝硬化、肝癌和尽量避免患者终身服药是临床医生的两大追求目标。台湾学者进行的一项针对30~65岁男性慢
在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减少肝硬化、肝癌和尽量避免患者终身服药是临床医生的两大追求目标。台湾学者进行的一项针对30~65岁男性慢乙肝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在平均随访8.5年后,“大三阳”(乙肝E抗原阳性)患者发生肝癌的几率要比“小三阳”(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患者高6~7倍。实现由“大三阳”转变为“小三阳”叫E抗原血清学转换,这是慢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临床节点。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

  短期来说,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指征之一, 意味着乙肝病毒复制在很长时期受到抑制,病情处于静止状态。因此,国内外慢乙肝防治指南均将E抗原血清学转换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终点指标之一。另据研究显示,越早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越低。2007年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肝脏》上的一篇文章显示,40岁前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肝硬化的发生率为5.2%,40岁后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肝硬化的发生率为60.6%。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干扰素以及核苷类似物均有帮助患者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可能。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患者,30%左右在使用一年以后可以出现血清学转换;连续使用两年以上,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没有明显升高。且该药为注射用药,并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用核苷类似物的患者,以替比夫定为例,使用一年后,血清学转换率为25%;连续使用两年,E抗原血清学转换可以上升到40%~50%。同时核苷类似物为口服药,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需要强调的是,在追求E抗原血清学转换时,必须注意优化治疗策略。优化治疗有许多关键点,比如合适治疗时机的选择。实践证明,转氨酶在80以上、病毒载量在109以下的患者经过治疗,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较高。对于服用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24周时,如果HBV DNA降到检测不出的范围,转氨酶降到正常,那么治疗两年后,有40%以上会出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在没有失代偿且没有肝硬化发生的前提下,患者继续服药1年可停药。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大约有10%的患者在不治疗的前提下,也可以出现自发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但其缺乏持久性,而且往往以反复的炎症损伤为代价。在区分“大三阳”与“小三阳”患者时还需要警惕特殊的“小三阳”患者,即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这些患者尽管同样表现为“小三阳”,但其病毒载量却很高,年龄偏大且肝损害严重。对于这类患者同样需要积极治疗,而且治疗时间更长。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武警总医院用医德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上一篇:

针刀疗法 留住患者要有“一招鲜”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