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基层医生承担过多额外工作

2018-12-13 22:03:36浏览:66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有不少适宜技术推广不起来,是因为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缺乏量化评价数据,比如小儿推拿、耳尖放血等。还有一些技术打着“适宜”
有不少适宜技术推广不起来,是因为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缺乏量化评价数据,比如小儿推拿、耳尖放血等。还有一些技术打着“适宜”的幌子,实际上是在骗钱。在目前适宜技术生存环境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能够真正坚持下来的适宜技术并不多,有效是其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推广的NAH高血压防治微机管理,经受住了20年的考验,也得到业界的认可,目前已有1800多个微机网点、管理50多万名病人。但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医生被随访数据填报

  压得喘不过气

  一些卫生院虽然引入了高血压防治适宜技术,但没有很好地利用,只是安排人按照上级要求,对高血压患者每年随访4次,然后将数据填表上报。

  我认为,按照统计学原理没有必要搞全员性调查。20年前由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牵头做的270万人口高血压调查,已经揭示了中国全死因情况,还曾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在启用全国十几亿人口的全员性监测是一种浪费,最关键的问题是挪用了医疗资源。

  以高血压每年随访4次为例,如果一个乡有3000名高血压患者应答率为100%,卫生院要接纳12000人次的血压测量。按照标准检测血压,加上通知、填表、开药的时间,需要花360个工作日完成。况且,很多年老体弱患者无法出门,医生每年跑几十个自然村也不现实,所以在表格上填写估算的血压只要用电话和患者“沟通好”,不露马脚也就顺理成章了。可上级还下达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任务,以至于有的院长无奈地表示,填好表过了验收关,经费到位就行了。 

  不做心电图

  防治心血管病是空谈

  高血压防治技术需要了解病人心脏情况,除外心肌梗死后才可以让患者入网治疗。有的村医告诉我,上级规定他们不能做心电图,现在他们也不会看心电图。一台心电图机也就2000元左右,上级能给村医发电脑为什么不能配心电图机呢?不会看心电图的村医是低水平村医,无助于农村心血管病防治工作。每次培训,我都会抽出部分时间教大家看心电图。河北邢台一位村医前不久成功救治了一名高压达260mmHg的心梗患者,证明适宜技术推广能带来四两拨千斤的效益。

  村医其实挺不容易,对基层防控疾病的奉献非常大。如一名村医要管全村几千人,其中约几百人是高血压患者。他看一名高血压病人一天只收0.5元药钱,还要帮病人把药分成1/8、1/4或1/2,最少要分出一个月的,很耗费时间。但因为降压效果好,受到病人的欢迎,很多村医仍然愿意应用这项技术。

  适宜技术推广虽然有瓶颈,但只要找到了切入点还是可以做大的。冀东一家大医院现在已着手在管辖的社区网点中引入此项技术,以帮助他们了解整个地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通过双向转诊提高本地区的防治水平。


  编  后

  “关注适宜技术基层推广困境”的讨论话题自2月18日推出后,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管理者、医学专家、推广者和基层医生等都积极参加了讨论。从中不难发现,缺乏适宜的环境,特别是政府扶植力度不够;不挣钱,各机构推广积极性不高;缺少一套方法和模式,多数停留在培训上,应用中的指导和事后评价考核、奖励没有跟上;基层人才匮乏、待遇低、不受重视等,都是导致适宜技术推广难的原因。

  本版编辑特别邀请了两位利用业余时间奔波在各地推广适宜技术的专家——刘建一和孙树杰,写下他们碰到的实际困难,作为本组讨论的结束篇。希望通过这组讨论吸引更多人关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推动适宜技术的开发与普及,让广大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罗慰慈给患者的特殊名片

上一篇:

武警总医院用医德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