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缺乏是贫血最常见的原因,缺铁性贫血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造成医疗负担的重要疾病之一。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牵头的“中国缺铁性贫血疾病负担和诊疗现状研究成果”日前发布。研究发现,肾脏病患者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在治疗方法上静脉注射铁剂的疗效优于口服铁剂,且副作用更小,现有的诊疗指南有待完善。
该研究于2011年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起。研究人员回顾了2006~2011年发表的163篇中文学术论文,分析了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共24家三级医院提供的91个临床病例,同时对上述五个城市的44位资深临床医师(肾脏科、血液科、妇产科)进行了调研。
研究结果显示,肾脏内科和妇产科的病人,特别是正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病患者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较高。肾脏内科和妇产科平均每周接诊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人数远高于血液科。同时,临床医师对缺铁性贫血诊疗指南的了解和应用有待加强。其中,妇产科医师对缺铁性贫血诊疗指南的了解和应用显著低于肾脏内科和血液科医师。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值在不同科室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同一科室医师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静脉注射铁剂的疗效优于口服铁剂,且副作用更小。与静脉滴注右旋糖酐铁相比,静脉注射蔗糖铁起效快,能快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疗效更好。尽管静脉注射铁剂的价格高于口服铁剂,但并非影响诊疗的主要因素,疗效仍是临床医师决定治疗方案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加强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对减轻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妇女、儿童以及慢性肾病患者是推进缺铁性贫血防控的关键领域。要加快制定并推广缺铁性贫血的全国性诊疗指南,促进对临床医师的培训;同时开展对静脉注射铁剂的卫生经济学研究以进一步评估其卫生经济学价值,推动临床规范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