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弥漫性神经轴索伤、脑外伤术后、脑血管病、CO中毒、缺氧性脑病等所致的植物状态等患者,并非都没有康复的机会。如能使植物状态病人的康复评价与诊治更加规范,尽早对是否有促醒价值进行判定,有助于防止治疗不足和过度医疗的问题出现。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状态患者都能从“深渊”中被唤醒。近期国际严重意识障碍基础和临床领域权威学者、比利时列日大学昏迷科学研究中心的Steven Laureys 教授,提出了最新的“最小意识状态(MCS)标准”。按照新的标准,以往的植物状态患者中确实有部分人是MCS,例如患者有眼球跟踪反应或固定注视,肢体对刺激有定位反应,可诊断为MCS。而MCS患者是存在意识的,经临床治疗相对容易恢复。在鉴定患者是否有意识的关键环节上一定要详细检查,根据专科的评价量表判定,仔细甄别。
确定诊断植物状态后,接下来就是进行判定是否有治疗价值,即是否有苏醒的可能,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预测:第一,病因和病程,如脑外伤超过1年、脑血管病超过6个月、缺氧性脑病超过3个月的植物状态意识恢复困难。第二,脑损害部位,主侧(多左脑)半球大面积脑损伤,大脑皮层广泛损伤或脑干的严重损害都会造成患者的预后不良。第三,临床表现为四肢弛缓瘫,或呈去脑强直状态(角弓反张状),呼吸节律不规则的病例转归差。这些严重的植物状态患者苏醒困难,康复治疗棘手,最好能及时判定预后,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负担和家属负担。
我们通过对约200名植物状态病人的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初步发现早期的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能预测患者后期是否能够苏醒及其残疾程度。这有助于较早知道预后情况,可增加是否具有治疗价值的客观评价指标,具有前瞻性和临床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最近启动自然基金资助课题《植物状态早期电生理与预后的相关性》,希望能进一步深入探索。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脑外伤后3个月,意识不清,留置“三管”(气管、鼻饲管、导尿管),四肢受刺激后有轻微不自主活动,被送到重症颅脑损伤康复中心后,医生们经过初次评价,认为影响意识恢复的主要因素是左侧大脑半球损伤,但病人是左撇子(左利手),有意识恢复的可能。通过两个月的临床康复路径规范性治疗,给予神经递质类药物和控制痉挛的干预措施,病人终于醒了过来,不但能下地行走,甚至还能解答简单的算术题。
背景链接:黑龙江省康复医院重症颅脑损伤康复中心(脑复苏中心)是国内最早建立起来的诊治植物状态的专业医疗机构,20余年共积累了1000余例大样本病例,治疗中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总结了上述关于植物状态患者的临床诊治经验。(衣晓峰 李 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