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是青年医生,你有话想说,有漂亮的图片想展示,欢迎通过微信扫描此二维码与我们互动,或通过邮件与我们联系。
许多年轻人总是在问:如何能作出成绩呢?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马云认为,一是要做得比别人好,二是要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说:“在当今世界上,要做得比别人好太难了。因为技术已经很透明了,你做得到的,别人也不难做到。但是现在选择别人不愿意做、别人看不起的事,我觉得还是有戏的。”我认为,马云说得太对了!
十多年前,医生都不愿意做药物验证这样的科研,觉得这类科研比较麻烦,耽误工作又挣不到多少钱;研究出来后也是人家的成绩,不是自己的成绩。所幸我加入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这些全球多中心的药物验证科研。这些研究往往是长达5年甚至10年的,设计得非常好,而且对病人的管理也非常规范,又有国外的指导。虽然我们参加的研究只是全球研究很小的一部分,但我还是因为参加了这些研究受益匪浅。在这些研究中,我学到了许多国外科研的理论、方法和态度,也让我比其他医生更早地了解了每种药物的疗效和病毒的耐药。而等药物上市后再去研究,就很难做到如此大的规模和如此长的时间,也很难研究出更新的东西。
许多医生都不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和安全性的研究,他们往往只注意药物的疗效。我不这样认为。药物上市后,大规模地运用到病人身上,这时,一些少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会逐渐显现出来,尤其容易出现在一些老年人或有慢性疾病的人身上。为了更多人用药安全,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非常重要。抱着这个想法,我逐渐积累了许多药物不良反应诊治的临床经验,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科普工作更是如此,几乎没有几个医生愿意做。因为科普不属于医生的日常工作,也没有人要求医生一定要去做,全靠自觉、自愿完成。但我愿意做。因为我牢记着美国医生的一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不要以为医生常常可以“妙手回春”,“治病救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的只是帮助和安慰患者及其家属。病人需要治疗,更需要的是安慰和帮助;疾病需要治愈,更重要的是预防和控制。科普是预防疾病、安慰和帮助病人战胜疾病的最好方法。因此,我花了很多时间做科普。我建网站,开博客,写微博,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写科普书。几年下来,我不仅受到了社会认可和领导表扬,而且通过科普提高了我的知名度,赢得了人气,赢得了信任,赢得了门诊“患者盈门”,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写作能力。
年轻的朋友们,不要以为一些小事不值得去做。其实从小事做起,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日积月累,同样可以挖出金子!
编后语: 蔡晧东老师是我们编辑部的“科普达人”,文章写得又快又好。我一直以为她只是兴趣所致,读罢这篇文章才突然领悟到她勤奋的理由。
新青年 新思维 青年版每周三与您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