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本身就是一种伤害,是制造潜在风险的根源。术中任何一次操作,其强度、部位、节律的变化,以及探查胸腔、腹腔的刺激,都会隐藏着新的风险,将带来一系列的神经反射,引起程度不一的心血管反应,例如血压骤降、心率骤降,甚至心跳骤停。
记得有一次做开胸肺叶手术,进行到关键时刻,病人的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动脉波形突然同时变为直线,情况非常紧急。在一旁密切监护的我立即提醒手术医生,并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经中心静脉给药,同时手术者进行胸内手捏心脏起搏。1分钟后,那颗让我们所有人都为之紧张的心脏重新恢复了正常跳动。如果没有术前对手术风险的充分预见,没有坐在心电监护仪前的坚守,没有术前预备好的抢救药物,没有对突发事件的即刻诊断与处理,是很难做到临危不乱、快速让患者转危为安的。
麻醉也有伤害。临床麻醉操作的主要器官对象有气管、椎管和血管,而麻醉药进入身体后作用的主要部位为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临床麻醉的任何一次操作和用药,均有可能酿成致命的并发症。因为,气管内插管全麻,就必然侵及气道,气管是否存在狭窄,是否存在炎症,术前必须做好充分评估。狭窄将导致气管插管困难,炎症将可能导致分泌增加,出现气管痉挛或窒息的危险。椎管内麻醉,属于隔着皮肤和肌肉刺入椎管的盲探性操作,操作时会不会刺穿血管,或有没有刺歪,导管会不会打折或卷曲,谁也没办法百分之百保证。另外,血管总是和神经伴行,任何一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或外周神经阻滞,均有可能伤及邻近器官。如何减少并发症、提高操作的成功率,都与医生的经验、技术和责任心密切相关。
不良反应应尽量降到最低。临床麻醉用药,多半是采用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既方便,起效又迅速,但也是非常危险的给药方式,因为任何一种药物在达到它预期的药效时,其不良反应也随即达到高峰。虽然这个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即使发生的几率小到只有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我们都要事先想到,当它们来临时,应该有哪些补救措施?是否做好了相关的思想准备、物质准备、人员准备?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与其说一位医师的抢救水平有多高,不如说他的防范能力有多强,因为他已经将医疗中的隐形风险早早预知并做好了充分的预处理,并将风险消灭于萌芽之中。每天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技术能力相差也许并不明显,但要想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医师,提高临床救治的成功率,就必须注重临床细节和坚持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