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左)
走过“鬼门关”,王英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无法与别人比生命的长度,那就比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吧。”
■常杰 孙现富
“接心电监测、上呼吸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因呼吸衰竭、肺性脑病被送进呼吸重症监护室的老人,终于挣脱“死神”魔掌。老人苏醒后,紧紧抓住主治医生王英的手,两眼老泪纵横。
这是笔者近日在第二炮兵总医院采访时看到的感人一幕。老人哪里知道,这位被她看做“生命守护神”的女军医竟然也是位癌症患者。她在患有乳腺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多种疾病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在重症监护室这个特殊战场,用自己的生命延续着病人的生命,用自己的人生呵护着患者的人生。
“死亡驿站”的“掌门人”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即RICU,几个简单的英文字母,却诠释一个残酷的含义:“死亡驿站”。进这个科室抢救的都是危重病人,死亡率高、风险性大,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而王英就是这个“死亡驿站”的“掌门人”,她常说:家属把病人的生命托付给自己,作为军人,不能懈怠责任;作为医生,不能辜负信任。在她心里,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甚至超过自己。
作为第二炮兵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英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被第二炮兵表彰为优秀大学生干部、学习成才标兵、学雷锋先进个人。2010年3月,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一天深夜,王英刚刚躺下就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10床病人需要抢救!”她火速赶到抢救室,一边下达抢救方案,一边推拉呼吸机及纤维支气管镜。在快速的跑动中,突然感觉自己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发作了,心跳达到200次/分以上。
按医学常理,此刻她应该成为被抢救对象,必须马上停下来休息,否则就有生命危险。然而,王英更深知对于危重病人来说,耽搁一分钟,可能就会失去生命。她强忍着病痛进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
经过抢救,患者转危为安,她却昏倒在地。
情感缘于执著
1996年7月,王英从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后,特招到第二炮兵总医院呼吸中医科。实践中她感到,中医的优势是机理调治疾病,却很难像西医那样对急危重患者及时有效地迅速解除患者的痛苦。一个颇具挑战的灵感在她脑海闪现: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提高诊疗水平。
翻看西医呼吸内科方面的书籍,王英一脸茫然:隔行如隔山,要想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和融合,西医知识必须从头学起。她决定报考第三军医大学呼吸内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这对已过而立之年的王英来说,挑战异常严峻。同事劝她:中医永远是优势学科,不要难为自己;家人也劝她:三十不学艺,四十不改行,别再折腾自己。
在备考的一年时间里,王英也经历了炼狱般的修炼。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女儿睡熟后开始学习功课,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筑砌着通往读博的阶梯。走进第三军医大学,迎接她的依然是两个字:挑战。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西医知识系统精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直接攻读西医博士,对王英来说,除了要学攻读博士学位课程,还要自学西医的基础知识。
为了翻越这座“隔行的山”,在校两年间,王英几乎利用所有业余时间,通读了学校呼吸内科及与之有关的所有馆藏书籍和数百万字的外文资料,写下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30多篇论文心得和提纲,架起一座从中医硕士通向西医博士的桥梁。
王英说,追求完美、追求超越是自己的治学原则。
医精诚 爱如山
王英用特殊的关爱方式,让有些紧张冷峻的病房,荡漾着温暖和生机。
去年暑假,一位姓周的老先生利用回国给老伴做一周年祭奠之际,专程到总医院看望王英。握着王英的手,老人又一次热泪盈眶,他感动地说:“老伴住重症监护室3年,家人没尽到的责任,你帮助尽了;儿女没做到的事情,你帮助做了。我从你身上看到了军人医生的素质和真情!”周先生的老伴叫石爱荣,因患呼吸衰竭长期住在重症监护室病房,子女和他定居国外,治疗和照顾老人的责任全落在医护人员肩上。作为主治医生,王英比别人更多了几分责任和担当。
亲人不在身边,老人特别渴望与人交流。王英每天都抽点时间来到老人病床前,说一说病情,聊一聊家常。住院期间,还专门为她过了两次生日,听着充满温情的《生日歌》,老人感动得流下眼泪。生命弥留之际,老人紧紧攥着王英的手,脸上写满安详。那一刻,王英也热泪盈眶。在长期的相处中,她们建立了超越医患关系的亲人般深厚感情。王英在“死亡驿站”已经工作了6年,她带领团队成功挽救病人数千例,创造了“家属零投诉、患者零褥疮”的纪录。
2010年6月,王英被查出乳腺癌。手术前,她和往常一样到重症监护室病房给自己负责的病人下医嘱,给护士交代几位特殊患者的护理事宜。手术后半个月,她就挂着引流瓶出现在自己的科室。看到熟悉的身影,听着爽朗的笑声,几位患者感慨地说:“看着她乐观的样子,我的病也好了一半!”
走过“鬼门关”,王英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无法与别人比生命的长度,那就比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吧。”在她看来,这个厚度和宽度就是把自己的爱甚至生命献给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