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被广泛用于肿瘤化疗、肠外营养液输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放血等方面。因长期置管而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CRT)常难以避免,此时是用抗凝药物治疗还是拔出导管呢?
中心静脉导管可分为带瓣的和开口的单腔、双腔或三腔导管。临床上置管一般首选直径细的导管,可减少置管静脉发生阻塞。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RT的发生率约为15%,仅有约1/3的患者会出现症状,且多发生在置管后100天内。其表现为肩部、颈部或下颌疼痛,并出现肿胀、红肿、皮肤变色甚至出现紫绀。有时可见到同侧胸壁和颈部浅静脉扩张。如出现上腔静脉阻塞,可表现为呼吸困难、上腔静脉分布区域肿胀、头重、头痛。操作时多数表现为输液困难和抽吸导管无回血。
当怀疑合并CRT时,常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诊断有困难时可选用静脉造影确诊。
约15%有症状的CRT会出现肺栓塞,而致命性的栓塞少见。定期维护可有效保证导管通畅。一旦发生导管阻塞和CRT,此时可进行导管内溶栓治疗,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如溶栓与抗凝治疗后导管仍不通,可拔出及更换导管;如导管通畅,需继续化疗,即便是导管周围有血栓附着也不必拔出导管,可选用抗凝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治疗,之后维生素K拮抗剂维持治疗至少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