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当一线治疗获益后有两种治疗模式:一种是观察并等待,等到疾病进展再行二线治疗;另一种则是不要等待,继续行维持治疗。这两种模式哪种更好呢?
从理论上说,肿瘤细胞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分裂与增殖。一线治疗获益后的等待无疑是放虎归山,而维持就是乘胜追击。
我们期待维持治疗能使肺癌成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但是我们困惑的是患者能否承受长期的维持治疗呢?维持治疗能使患者获益吗?为了解答这一疑问,人们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
首先是JMEN研究,这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选取一线标准化疗后临床获益的患者随机分为培美曲塞维持组及安慰剂组,主要研究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研究结果发现,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组的中位PFS时间为4.3个月,较安慰剂组的2.6个月有显著性差异。维持治疗能降低进展风险达50%。在全组人群的分析中,维持治疗组总生存期为13.4个月,安慰剂组为10.6个月,两者也有显著差异。
那么,维持治疗是否具有毒副反应小、生活质量高的特点呢?
在PARAMOUNT研究中,我们发现培美曲塞组的3、4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不超过4%,而非血液学毒性与安慰剂相似。JMEN研究中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结果。在生活质量评估上,虽然JMEN和SATURN研究采用了不同的评价量表,但都显示了症状恶化时间的延缓、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基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学特性,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维持治疗有益,而以培美曲塞、厄洛替尼为代表的低毒高效药物的出现,使维持治疗变得可行。所以在卫生部颁布的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中提出,对一线治疗疾病达到控制的患者,有条件的可选择维持治疗。(邱志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