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一个周末,我早早起床,看到表姐发来一条短信:“我被困在了京广线上的一个无名小站,张滩。”短信还告诉我,车上的人已经十几个小时没有水和吃的东西了……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能让她在危险中消沉,要找些事激励她。于是我说:“我们等待着你的报道,告诉我们车上的人怎么了……”
没想到这句话引出一场微博直播,更没想到的是,这次由于泥石流引发的京广线“瘫痪”在几个小时后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我们的现场微博直播,成为最前线、最及时的情况报道。十几个小时以后,路修通了,车上的人得救了,媒体安静了,开始寻找新的新闻,但我对这个事件背后的思考刚刚开始。
风霜雨雪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可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应有能力避免让一场灾害变成灾难,也就是说应尽量减少人员伤亡。以这次台风造成京广线交通瘫痪为例,泥石流、塌方引起火车中途滞留,在车厢内被困了几十个小时的乘客会不会出现伤亡情况?一列火车至少搭乘着2000多名乘客,原本只有不足10个小时的行程(估计列车上储备的水和食品超不过10个小时的用量),在受困10个小时的时候,基本已断水断粮了……此时车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都可能因为饥渴首先发病。如果这些人同时发病,有没有有效的交通工具将他们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抢救?最近的医疗机构有没有能力一下子接收这么多病人?当时受困列车所在地张滩,显然没有这个能力。
随着受困时间的延长,列车上的情况越来越危险,已经出现抢夺饮用水和食品、砸烂车窗等因情绪失控带来的不良事件,这是灾难爆发的早期表现。多亏此时村民伸出援助之手,恢复了食品和水的供给,否则仅幽闭、恐惧等心理问题就可能引起恶性事件的发生。
当受困时间接近20个小时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受困人员的排泄物,成为威胁大家健康的最大祸患,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此时根本没有专业的防疫人员在场。受困24小时,一位心脏病患者被送往附近医院……真让人捏着一把汗啊!
灾害引发出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为应对这类情况做了哪些医学研究?我们应该意识到,今后一旦类似情况发生,除了派临床医生前往现场外,也要派去防疫人员和心理医生。
发生地震,政府总会在第一时间派出医疗救援队。其实,除了地震还有很多自然灾害。面对这些自然灾害,不要总想到抢险,而忽视了对受灾人员的安排与照护,以及伤病的预防。如果将医疗救助与应急救援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救援抢险的同时做好人群健康保健和安全转移工作,才是真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这也是迫切需要开展灾难医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北京口腔医院教授,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担任首席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