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关最新中国贫富标准线(年收入)的段子,点击率狂飙:大富豪1000万~5000万元,富豪300万~1000万元,中产者15万~30万元,低产者8万~15万元,穷人3万~8万元。对号入座自己是低产者。过去从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陷入思考。
口腔医院一位医生为某患者镶牙,由于病人牙齿的特殊性,工作起来十分困难。虽然口腔医生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娴熟,操作时依然十分棘手。其医生前后花费了整整4个小时,浑身大汗淋漓,但总算圆满完成了。这本应是双赢的好事,结局竟是双方发生了争执,两败俱伤不欢而散。起因是口腔医生要求患者再补4次挂号费,患者不解,医生曰:我花在你身上的时间至少可以看4个病人了。
很显然,这件事医生处理不妥,但也折射出医生这一面对人的健康、生命的高风险职业,所取得的工资回报却极其尴尬,即使是几倍的挂号费,与他一个工作日所消耗的脑力、体力劳动也不成比例。本来这一切应由政府部门解决,这样就不会让医患之间发生冲突,为了有数的挂号费锱铢必较了。
医生收入不高是不争的事实。笔者住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的医院宿舍,环顾四周,我并非凤毛麟角。我是住在院内三幢楼房中唯一的“教授楼”里,楼中有我的老师、学长,也有学弟,工龄大都超过半个世纪,但住房面积约在50平方米左右。而80后、90后的年轻医生,结果也不乐观。已晋升为高级职称的业务骨干,真正能达到中产标准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人还徘徊在低产者行列。
更何况,现在年轻医生几乎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通常值了大夜班后,还要再看一个上午的门诊,即使休息时,依然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寻求答案,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但租房、上班时交通拥堵、孩子入托上学、生病双亲的照料……一个个压力推涌过来,让人难以招架。因此,离开医生队伍、进入公司的硕士和博士已经不少了。某医院保卫科长职位空缺,一位医学博士竞聘上了。他坦然地说:“健康第一!”让人唏嘘不已。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6%的医护人员已离岗,36%的人处于犹豫状态,还有60%的医护人员反对子女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如此发展下去,医疗队伍萎缩已成不争的事实。
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大医疗投入,目前我国的投入仅占GDP的5%,美国为17%,法国和德国为12%;相应的各级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平均只有医院支出的7%,有的大医院只占2.3%。如果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改变,公共财政不投入,医务人员低产者的帽子势必代代相传,而这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跻入世界强国之林是多么不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