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治疗性低温的运用毁誉参半,如今终于可以正名。我们团队经过6年的研究,发现了短时间的轻度低温可加强战伤、创伤休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美国著名期刊《麻醉学》上。
失血性休克是战、创伤常见的并发症,其死亡率约占战、创伤早期死亡的近50%。34%~50%的创伤死亡发生在伤后一小时以内,原因多为失血、休克。治疗性低温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虽然近几年来在心脏骤停、颅脑损伤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由于存在诸如影响凝血功能和一些代谢酶的作用而备受争议。低体温对于尚未控制出血的出血性休克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是否有利于出血性休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弄清这些科学问题,对于提升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复苏效果,提高救治成功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选择成年白鼠作为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实验中以常温(37℃)/常压组、低温(34℃)/常压组、常温/低压组、低温/低压组进行对照实验。通过实验表明,出血控制前,在低血压复苏期间,短时轻度低体温有利于低血压复苏,低体温能帮助减少血液丢失,减少氧耗和肝、肾、肠损害,并保护线粒体功能和机体能量代谢功能。实验结果同时证实,轻、中度低体温在出血控制前有利于低压复苏。而短期低温有利于降低机体氧耗和新陈代谢,同时保护线粒体与重要器官的功能,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提高救援效率。该研究为及时有效控制出血和保护器官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论据。(邹争春 黎 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