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林军)脓毒症及相关并发症一直是烧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和首要死亡原因。严重烧伤后皮肤屏障功能丧失、大量坏死组织的存在,无疑是脓毒症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在烧伤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杨红明教授表示,在目前抗生素开发无法跟上细菌耐药谱增宽速度、临床治疗几乎无药可选的形势之下,开展烧伤后免疫功能障碍调控研究,提高机体自身抗菌能力,在脓毒症的防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杨红明认为,烧伤早期的体液外渗,免疫球蛋白丢失,可导致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下降。严重烧伤及烧伤后延迟复苏同样可引发机体细胞免疫防御功能障碍。烧伤后免疫功能障碍的发生诱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失控性炎症反应。严重烧伤后许多因素如创面坏死组织、创面及肠道细菌毒素吸收等均可促使炎性介质的释放,又可诱导抑炎介质IL-10的过度产生,导致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和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严重障碍。炎症反应失控及促炎/抑炎失衡在烧伤后免疫功能障碍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是过度应激反应。烧伤造成的严重损伤、烧伤时剧烈的疼痛刺激、烧伤休克、烧伤创面感染等均是强烈的应激刺激,均可促使机体发生过度应激反应。研究表明,应激状态下, 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导致血中糖皮质激素增多;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也加强,使血中儿茶酚胺的含量增加。而应激激素GC和儿茶酚胺过度释放,可产生广泛的免疫抑制效应,包括单核细胞抗原递呈能力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免疫细胞凋亡增加、淋巴细胞亚群异常等。
杨红明表示,采用炎症抑制药物乌司他丁、应激反应抑制药物丙泊酚预防烧伤后免疫功能障碍,采用免疫增强药物胸腺肽治疗免疫功能障碍。研究发现,三种药物联合使用时的免疫调节效果明显优于单个药物,不仅各项免疫指标明显提升,而且脓毒症的发病率也显著降低,较治疗前可降低30%以上。杨红明表示,烧伤后免疫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了,现有防治手段控制脓毒症的效果尚不满意,需进一步研究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