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上午9时,哈尔滨中心血站里站满了身着白服的医生和护士。他们排起长队,挽起衣袖,为一位无亲无故,甚至不怎么认识的罕见巨大脑膜瘤患者献血。
48岁的艾女士来自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周前住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病房。此前10多天,她出现莫名的头晕、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视力模糊、一侧听力下降等症状。
经相关检查,医生发现她的头部后颅窝长了个肿瘤,已经有5厘米×5厘米大小,占据了后颅窝的1/2。更让人紧张的是,在准备手术的过程中,患者的症状还在不断加重,只要站起来走路就会摔跟头。
然而,危险远不止于此。该院神经外科一病房主任蒋传路教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艾女士头部的巨大脑膜瘤生长速度很快,除对肢体功能和听力、视力有影响以外,在等待手术的过程中,她的脑部肿瘤随时都有可能影响脑部其他功能区,直接造成死亡。
大家抓紧时间准备手术,问题却接二连三地考验着医护人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血库缺少O型血,而艾女士恰恰就是O型血。主治医生孙颖说,脑膜瘤手术与其他外科手术不同,由于瘤体本身血运丰富,位置也很特殊,担负着颅内颅外双重供血的任务,因而头部开颅手术需要很多备用血。如果血量不足,输血跟不上,患者在手术台上丧命的可能性就会成倍增加。
眼看着艾女士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医生们的心都揪着:不能因为缺少供血,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患者病情恶化,一定要想出办法!在周三的科室会议上,孙颖灵机一动出了个主意:“我是O型血,我可以给患者先献血400CC。多一点血,就多一点希望。”紧接着,一位护士举手了:“我也是O型血,也能献血。”然后,有了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很快就有8位医生、护士报名参加“互助献血”,为患者争取优先的用血权。会议结束后,刚刚下夜班的护士听说了这件事,也表示要一同前往。
时间不等人。按照原计划,手术将在周五进行,必须在周三或周四献血,才能保证手术时间。周四那天,所有决定献血的医护人员约定,早上不吃饭,以保证血液质量。为了这次献血,护士王海洋两天都清淡饮食。医生孙颖则说:“当我伸出胳膊,看着自己的血流出来,才真的感觉到自己是和患者血脉相连的。”
血站里,艾女士的家属激动地拿着一个小本子,询问着每位前来献血的医护人员的名字。此前,患者家属也几经尝试,从老家找来很多亲属,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的血型是匹配的。现在,医护人员主动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就想到要把所有献血的医护人员的名字记下。“如果我们的亲人能活下来,这辈子都会感恩。她第二次生命是医生和护士给的,身体里流的血也是医生和护士给的!”家属说。
8月23日,手术如期进行。当医生从手术室出来宣布“一切顺利”时,神经外科一病房的医护人员一同欢呼起来。一周后,艾女士症状缓解出院,目前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