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谢 荣 特约记者 徐雅金 戴岳华□
消瘦的脸颊,瘦小的身材,斑白的头发东一绺西一绺,裤脚上沾着泥巴。近日,记者在江西省于都县皮防所见到肖卿福时,他刚为患者做完清创,从乡下回来。
肖卿福是“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全国麻风防治领域最高奖“马海德奖”获得者,江西赣州于都县皮肤病防治所麻防科原科长。从医40年来,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实施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
■“选择了,就不后悔”
在江西于都,提起“安背”这个地名,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提起“麻风村”,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开始,在麻防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了40多个春秋,和同事们一起从病魔手中夺回数以千计的生命,现虽已退休,仍工作在麻防一线,为麻风患者倾注真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刚接手麻防工作时我心里也怕,麻风患者多有后遗症,身体一些部位会发生溃烂、流脓,看起来很吓人。加之最初对这种病的认识还不完全,我心里还是有些顾虑的。第一次进村,我害怕得一夜未睡,连床都没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肖卿福一点也不掩饰最初对这项工作的恐惧心理。
接治第一位麻风患者的场景,至今让肖卿福不能忘怀。一位刘姓老人治愈后双手双足成爪形,严重的畸形导致他行动不便。肖卿福说,老人蹒跚前行,那个背影是如此凄苦、悲凉。“那一刻,我的顾虑完全消除了,因为他们太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肖卿福当即暗下决心,第二次还要进村来,而这一进就是40多年。
为了不漏掉一位患者,单位采取分片包干、上门服务的办法。肖卿福负责的片点多、任务重,当时交通不便,只能骑自行车下乡。由于路途遥远,下乡走一趟往往要好几天,肖卿福每次就在村民家或卫生院住一宿,第二天继续工作。碰到雨天路滑,土路泥泞,他就扛着自行车走,即使摔成了泥人,也要坚持探访完最后一位患者。
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肖卿福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爱戴,却常遭遇旁人异样的目光。“选择了,就不后悔。”说起当年的选择,他的眼神里依然透着坚定。
■“要治病,先得走进患者心里”
“肖医生,肖医生……”肖卿福又一次来到于都县黄麟乡安背麻风康复村。汽车还没停稳,这里的居民如同看到亲人一般,一下子都围了过来。目前,这个村有53名康复人员居住。
“要治病,先得走进患者的心里。”肖卿福说,麻防路是一条艰辛的路,他每天除了为患者身上的溃疡脓液清创,还要想办法治他们的心病。为深入了解全县各乡镇麻风患者的病情,大多数时间,肖卿福都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梭于村落和田垄间。通常,他从县城出发,沿一条线走街串户,一路随访患者,来回就是十天半个月。
患者钟某1976年患麻风,属多菌型传染性,左脚溃烂得十分严重。当时钟某只有20多岁,曾多次想要自杀。肖卿福一边细心地开导,鼓励他战胜疾病,一边为他制订治疗方案,与有关医疗单位联系。钟某康复后激动地说:“是肖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4小时不关机,成了我的习惯。”肖卿福说,常有患者打电话给他,诉说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能接纳麻风患者的人不多,在患者眼里,肖卿福就是亲人,他们生活中遇到什么事,第一时间想到的人就是肖卿福。
■“这辈子都不离开,直到走不动”
如今,66岁的肖卿福本来可以安享晚年,但他再次选择了留下,依然像“村长”一样守护着康复村里的麻风患者,从早到晚,忙碌不停。
“麻风防治医生已经青黄不接了,麻风防治工作需要他,麻风患者更是离不开他。”于都县皮防所所长谢贵春说。
为消除人们对麻风的恐惧心理,肖卿福经常组织人员利用录像、电影、广播、宣传车到各乡镇大力宣传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知识,还将有关麻风咨询问答资料印发到各个村组,举办麻风知识培训班。肖卿福走访村医务人员时,常对他们说:“你看我,30多年了也没有被传染,家人也没有,绝大多数人对麻风是有自然免疫能力的。”经过宣传教育,周围村民对麻风的恐惧大大减轻。
也正是他的这份守护,康复村由昔日的“恐怖村”变成了“幸福村”。2014年3月,中国麻风防治协会“麻风受累者综合康复救助示范项目”在这里启动,如今村里建起了脐橙园、杨梅园,还种起了水稻、蔬菜,养了鱼和猪,大山中不时传来村民们爽朗的笑声。
当记者问肖卿福还来不来这里服务时,肖卿福回头望了望村口渐渐稀远、却仍依依挥别的人群,过了半晌说:“我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直到走不动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