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患者信任和安全
许多疾病尤其是心内科的疾病,心理因素特别重要,这就需要让病人对你绝对信赖,如此才有可能促使患者康复。我曾接诊一位女患者,是被抬进心内科的,人看上去也十分虚弱,连眼睛都睁不开。然而在做过全面的检查后,我却发现她实际上并没有严重疾患。在仔细确认后,我去向她说明情况,没想到的是,她居然出现了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表现出生理上的疼痛。她不相信检查结果,坚称自己患有重病。 在多方打听后,我了解到这位老人的儿女都在国外,自己孤身一人在国内,而且对自身感受极为关注,对病情过度敏感。下班后,我留下来耐心地跟这位女病人沟通。在两个小时的交谈中,我把她的病情从头到尾进行了解释。谈话结束后第二天,这位女病人就出院了,临走时我嘱咐她一定放心,每个星期三的门诊都会等她过来,随时观察她的病情。果然,那位患者每周都准时出现,但她不是来看门诊,只是看一眼我就走。对她来说,看这一眼,就相当于吃了一粒定心丸;看这一眼,就不再担心不再害怕;看这一眼,自己的病情就得到了控制。
没学会伺候病人不配当大夫
若想成为一位让患者满意的好医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长期的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中进行培养。心内科每年都会接收相应年级的医学院学生来院实习。有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刚从急症室出来,急性心梗的病人是不能动的,必须由医护人员将其抬至病床。由于人手不够,刚刚做完手术的大夫希望站在旁边的实习生过来搭把手,没想到这位同学说了一句“我没学过这个”。多么可笑的一句话!没有为病人服务的意愿,就不配当大夫。
过去的老教授都给病人擦汗、喂饭,这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关心病人。一位老教授要跟卧床的患者交流病情,发现尿壶有些碍事,就随手拿起来去卫生间倒掉了,老教授通常是用这种不经意间的举动来赢得病人好感的。要进入医生这个行当,必须牢记一句话,“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心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以这种标准要求自己,才不会玷污医生这一神圣的职业。
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身为医生,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医疗差错。我虽然没有出过严格意义上的医疗差错,但却有后悔和内疚的事情。心内科有许多重症急症患者,所以死亡在所难免。每当一位病人离去时,医生都会讨论总结,有时就会发现处理不当的地方。
对于我来说,有这么一件事总在心头挥之不去。曾经有一位患者患有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并发生了电解质紊乱和肺部感染。经过紧张的抢救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医生这才松了一口气。后来在吃饭的时候,这位患者发生了呛咳。我发现了这一情况,赶紧请来神经内科的大夫,证实了神经麻痹问题的判断。不过由于呛咳并不是很严重,所以没有立即实施胃部插管。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病人就将食物呛到了肺里,引发了严重的肺部感染,伴随高烧,终于不治身亡。回忆起这件事,我很内疚,如果当初引起足够重视,及时插上胃管,就可以避免这一悲剧,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平心而论,与其说这是决策失误,倒不如说是经验不足。此后,我遇到类似情况的患者总是格外在意,无论呛咳轻重,都嘱托相关医生一定在第一时间插管,绝不让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马继超整理)
黎莉 山东省心血管内科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女医师协会副会长。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已培养博士、硕士生40余名。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首届山东省十佳医师、全国卫生系统医德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新青年 新思维 青年版每周三与您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