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炳毅近照
石炳毅,总参谋部总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40载,先后组织开展了肝、肾、心、肺、小肠、胰腺、造血干细胞及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建立全球第二大肾移植数据库,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各3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师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田间地头,剑桥校园,红山脚下。
赤脚医生,访问学者,领军名医。
这是一名军医的“成长地标”和角色转型“路线图”。从医40载,总参谋部总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石炳毅攻克多例疑难杂症,使众多濒临死亡的患者重获新生。
谈及往事,他说,庆幸一生做出了三个最重要的选择:选择入党,有了崇高的信仰和追求;选择参军,有了锤炼意志和作风的熔炉;选择从医,有了救死扶伤的机会。
几年前,一名军校年轻教员身患白血病,被多家医院宣告无救治可能。石炳毅听到消息后,主动把他转到总参总医院来。有人劝他:“你又不是搞血液病的,万一病人来了治不好,不是砸你们研究所的牌子吗?”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牌子哪有人命重要!”石炳毅请血液科张永清主任一起研究治疗方案,还邀请业内专家进行会诊,最后为这名教员成功实施了高难度的异基因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这名教员出院时,以一个标准的军礼表达他对石炳毅的敬意,并在留言簿上深情地写下一段话:“在我生命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一位军医告诉我,不能放弃、决不放弃!我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一名战士入伍不久就患了肾脏衰竭,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辗转找到了石炳毅。石炳毅仔细检查后,决定立即为他进行肾脏移植,并在战士亲戚中为他选择了最合适的配型,还免除了全部手术费用。
这名战士退伍后来到一家军工企业,继续为部队服务,年年被评为技术能手,还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
这只是石炳毅40年来救治的众多患者中的两个病例。18年前,石炳毅从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归来后,提出组建综合型器官移植中心的建议,这在国内还没有先例。
18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泌尿外科基础上,以肾脏移植技术为纽带,搭建了中心的基本框架。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建成包括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肾脏病科、血液病科、细胞移植科、移植研究室和移植ICU等“8个科4个室9个护理单元”的优势学科群,从过去只有十几个人的小科室,发展成如今一个300多人的技术团队,救治了上万名病人。
开展我国首例手辅助腹腔镜取肾活体供肾移植手术,创造国内高龄换肝成功纪录,建立我国首个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数据平台,创新基础理论成为国内外实施器官移植项目最多的中心……一项项纪录见证了石炳毅和他的团队开拓进取的脚步。
2012年,石炳毅获得“中国医师奖”。颁奖典礼上,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给出了这样评语:“器官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指南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指南使我国器官移植规范化,为推动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年,石炳毅名气越来越大,多家地方医院许以丰厚待遇向他发出邀请,但他总是婉言谢绝。他说:“是军队培养了我,从走进军队穿上军装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把根扎在这儿了。”
这是一个在该院医务人员中传为佳话的故事。那年初,医院收治了一位名叫李荣芳的老年患者,老人无儿无女,经济十分困难。住院后,老人身体极度虚弱,不时尿血,需要特殊护理。石炳毅为她买来止血、消炎等药品;老人上下床困难,石炳毅就抱她去厕所大小便;老人身上脏了,就让妻子帮她清洗。
老人不识字,药名记不清,吃的药种类又多,石炳毅就在每个药袋上画上象形图:头痛药画个人头,腿痛药画条腿,老人再不用担心吃错药了。就这样,他一直精心照顾这位老人,直到老人去世……
大医精诚。2013年1月18日,人民大会堂,石炳毅代表课题组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领取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那一刻,石炳毅的眼睛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