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摄像机镜头、电视监视器以及胸腔镜器械的改进,现在很多纵隔疾病都可通过胸腔镜治疗,如各种原因的心包积液、前后纵隔肿物、纵隔淋巴结肿大、纵隔囊肿以及需要切断胸部交感神经链的疾病。对于前纵隔肿物的诊断性应用,主要有血液系统异常的疾病,如淋巴瘤、精原细胞瘤及一些诊断不明的前纵隔肿物。治疗性应用主要是前纵隔的囊性肿物切除,如气管囊肿、心包囊肿、胸腺囊肿及胸腺增生伴有重症肌无力的患者。
左侧进入前纵隔为宜
术中患者体位多采用45°侧位,根据肿物的位置也可采用侧位。肿瘤居中者,左、右胸开口无明显异常,但左侧有心包能提供较好的解剖定位,常规左侧进入前纵隔为宜。后纵隔肿物胸腔镜诊断性应用较少,治疗性应用较多。胸腔镜的应用一般在经胸腔穿刺及其他方法不能明确诊断肿物,有不适合手术探查时才加以考虑。治疗性主要用于椎旁脓肿或支气管源性囊肿、神经源性肿瘤的切除,后者如侵犯椎管应为胸腔镜手术的禁忌。为利于手术操作,下后纵隔肿物套针部位一般应选在前上胸部,而上后纵隔肿物一般应选在前下胸部置入为宜。
检查淋巴结最具优势
纵隔镜检查的最佳适应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最佳检查区域是中纵隔,即气管周围。胸片或胸部CT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同时有或无肺部病变或其他部位病变,经痰细胞学、支气管镜、肺穿刺或纵隔穿刺(或判断无法进行穿刺)等检查均未能明确诊断,对是否进行开胸探查尚有顾虑或争议,尤其是良恶性不能确定的病变或疑为恶性淋巴瘤(穿刺检查难以进一步分型)的患者,可根据CT指示的病变部位,实施纵隔镜检查,明确纵隔肿大淋巴结的性质,这对决定是否进行开胸手术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有重要价值。
对影像诊断已较肯定的肺癌患者,先进行纵隔镜检查可确定病理类型,判断其属N2或是N3,对是否实施手术治疗或先进行化疗或化疗+放疗后再实行手术治疗等有决定性作用。对各类已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复查中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而其他部位无异常发现时,应考虑实施纵隔镜检查以明确其性质。扩大的纵隔镜检查术已使检查范围扩展到前纵隔、主动脉窗及左肺门等处。最有价值的结果是使一些影像诊断疑为恶性肿瘤的病例确诊为良性病变,避免了仅靠影像诊断盲目治疗造成的误诊误治,也使其他肿瘤患者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接受了合理规范的治疗。
纵隔镜检查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到达后纵隔和下纵隔,如发现这些部位的肿大淋巴结或其他肿物,可考虑进行胸腔镜检查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检查,纵隔镜检查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尤其是对合并严重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高度重视每一位检查者,防止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为保证纵隔镜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术中应做快速冰冻活检。
胸膜活检可明确积液成因
胸腔镜胸膜活检对恶性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5%~100%,可及时指导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应用滑石粉等胸膜固定术可以有效控制顽固性胸水,因此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胸腔镜手术也可准确地进行淋巴结和肿瘤的分期而确定最佳术式。若肿瘤与纵隔紧密相连,而又不能确定是否有真正的纵隔大脏器侵犯(T4期),那么在常规开胸前胸腔镜探查分期十分必要。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胸探查或修正错误的分期诊断,以便使部分患者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胸腔镜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分期常用于第7、8、9、10组,左侧的第5、6组,右侧的2、4组。此外,胸腔镜还可准确地对肺内或胸内扩散转移者进行观察及分期,从而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手汗症治疗方面,胸腔镜行交感神经节切除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在胸腔镜下看到的交感神经链是一条白色串珠链,位于肋骨颈部的上面,壁层胸膜的下面,呈珠样的轻度扩张部位即为神经节。注意切除的上限不超过第2肋骨下缘,否则易损伤星形节而引起同侧Horner征。分离时应避免伤及肋间血管,有条件的可在手术中、术后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液仪或监测皮肤温度计监测同侧手的血液或皮温的改变,以判断疗效。交感神经彻底切断后,手的循环血量增加。手术结束时应再次观察患者是否发生Horner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