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办的第十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欧美国家及日、韩、新加坡、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消化、内镜、肝病和普外等学科的千余名专家参加了探讨。在消化疾病论坛上,内外科医师围绕内镜时代如何做好消化科医生进行了研讨。
谨防分工太细变管状视野
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吴咏冬: 临床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其优点是利于对某种疾病深入研究,可以做精、做专,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会让医生的视野越来越窄,形成管状视野。
从学会的角度看,消化学会分为消化内镜、肝病和消化三个分会,但互有重叠和交叉;从临床的角度看,消化又分为传统消化内科医生、内镜医生和消化外科医生,但相互之间很少交流,甚至彼此有偏见。这些人为的划分,不利于医生对疾病的整体把握和正确诊治,而在各医院内部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又非常困难。因此,造成现在临床上有些医生只会操作仪器“治病”,不会诊治疾病。解决办法是,通过举办各种规模的学术研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加强沟通,结为朋友,促进临床多科合作。
多科合作让诊治方案最佳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李兆申: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特别需要临床医生综合考虑,建立整体思维。因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方案不同,其治疗效果大不相同。目前临床上使用消化内镜诊治疾病的不仅有传统的消化医生、介入医生,还有外科医生,各自都有自己内镜手术方案制订的原则、操作步骤和器械选择原则,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有考虑不全面的缺陷,不能说每个手术方案都是最合理的。
论坛上演示的近60台内镜手术全部由北京友谊医院提供,包括结肠息肉、胃和食管早癌的黏膜剥离、食管胃静脉曲张、ERCP取胆管结石等,涵盖了内镜诊治的所有消化系统疾病。术者边手术边介绍手术步骤、解决问题的思路,参会者通过大屏幕不仅能够看到内镜实际操作情况,还了解了术者对疾病的思考和认识过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各专科间的交流更深入。
密切关注疾病发展新动向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钱家鸣: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临床医生应及时了解这些动态。例如,在我国被称为“穷癌”的食管鳞癌发病率远高于“富癌”食管腺癌。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及其他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摄入量明显增加,肥胖者、“三高”人数明显增多,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将出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已很明显,临床医生应重视起来。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西化,理论上讲,与饮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食管癌,其发病率将会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胃食管反流患者较过去明显增加,就是一个证明。因此,临床医生应重视胃食管反流症的诊治和食管癌的早期筛查。(张 蕊 张福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