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别让“过劳死”悲剧重演

2018-12-06 16:12:40浏览:88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据报道,北京一位年仅34岁的民警连续工作40小时后猝死。人们在对他的敬业精神表示钦佩之余深感痛心。专家提醒大家——  “

  据报道,北京一位年仅34岁的民警连续工作40小时后猝死。人们在对他的敬业精神表示钦佩之余深感痛心。专家提醒大家——

  “过劳死”近年频发

  在网上搜索“过劳死”这个词的结果令人震惊,一连串的“过劳死”案例映入眼帘: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副中队长任海华,在连续工作38小时后不幸猝死,享年37岁。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连续忙碌几个星期后,在健身房健身时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亡。 

  →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焦连伟猝死。 

  →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何勇猝死。

  →38岁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胡可心猝死。

  →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猝死。

  其诱因都被认定为是过度劳累。 

  “过劳死”也是职业病

  所谓过劳死,是由长期慢性疲劳诱发的猝死。或者说,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导致突然死亡。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正式将“过劳死”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并拟订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在许多发达国家,“过劳死”被列为职业病。

  哪些人易“过劳死”

  从送到医院抢救的“过劳死”者来看,精神压力大的劳动者,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企业家、演艺人员及从事医疗、IT、新闻、科研的工作者更容易发生“过劳死”。而且中年人经受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身体和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极易导致“过劳死”。 前五位“过劳死”的直接死因为:冠心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

  “过劳死”临近有先兆

  “过劳死”与一般猝死几乎没什么不同,但其特点是隐蔽性较强。如出现以下情况,就要警惕“过劳死”的危险临近你的身边: 

  ☆经常感到疲倦,忘性大。

  ☆突然觉得有衰老感。

  ☆肩部和颈部发木发僵。

  ☆因为疲劳和苦闷而失眠。

  ☆常因为一点小事而烦躁或生气。

  ☆经常头痛和胸闷。

  ☆有高血压、糖尿病。

  ☆有将军肚。

  ☆几乎每晚聚餐饮酒。

  ☆每天喝5杯以上咖啡。

  ☆经常不吃早饭,或吃饭时间不固定。

  ☆喜欢吃油炸食品。

  ☆一天吸烟30根以上。

  ☆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周末也上班。

  ☆经常出差,每周只在家住两三天。

  ☆夜班多,工作时间无规律。

  ☆人际关系突然变坏。

  ☆最近发生工作失误或与人不和。 

  四法远离“过劳死”

  坚持每天运动  这样能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快新陈代谢,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 

  保持心情舒畅  烦闷、焦虑、忧伤等不良情绪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因此必须学会调节生活,多与人沟通交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

  适度休息  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机体已经超负荷了,应停止工作。用人单位也应适当安排文体活动,鼓励职工或采取强制措施保证职工休假。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或专门立法,以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权。

  每年体检  用人单位应每年安排职工体检。通过体检,及时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对地沟油须验明“正身”再“正法”

上一篇:

说说“雷打雪”与“雷伴雹”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