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救治患者获益很明确
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约占所有类型卒中的60%~80%,是发达国家第3位死亡原因和成年人残疾的第1位原因。目前,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150万~200万,总患病人数高达700万,每年新发患者约200万,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一。
对于这些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治疗时间窗内到达医院并接受规范的溶栓治疗越早,获益越明显。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徐安定教授指出,卒中患者救治中第一强调的是“抢时间”,即在时间窗之内到达医院进行溶栓治疗。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卒中患者的有效救治率很低。而在卒中治疗的关键指标中,中国与美国在溶栓治疗方面差距最大。数据显示,我国仅有16%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3小时内被送到医院,其中只有1.3%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远低于北美的10%。
在溶栓用药选择方面,最新的美国2013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治指南》中,对于发病3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给予静脉rt-PA治疗。目前,rt-PA(爱通立)是唯一具有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适应证的药物,指南不推荐使用除rt-PA外的其他任何静脉溶栓药物。近期发表于《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接受rt-PA治疗后的卒中患者将持续受益至少一年半。
另外,为避免患者抵达医院后被无谓耽搁而错失溶栓的时机,指南指出患者到医院至用药时间(DNT)应控制在60分钟内,严格控制时间可使溶栓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指出,由于国内长期以来急性卒中救治流程规范化不够、院前或院内延误等原因,导致绝大多数卒中患者无法在推荐的治疗“时间窗”内接受规范的rt-PA溶栓治疗。同时,病人和家属对卒中早期症状的知晓率低,没有对发病症状作出正确判断,并尽快送患者到医院,影响了抢救效果。
加强科普宣传防范院前延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董强教授指出,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最好是在出现信号时就去就诊。为了和卒中急救争抢时间,除了进行院内急救流程的规范化操作之外,患者家属等在院前也可以有所作为。
首先,卒中虽然发病急,但发病前期是有征兆的,比如出现走路一边倒,一侧肢体感觉迟钝,口齿不清等症状。此时,一定要马上去医院看急诊。目前国际上将“FAST”口诀作为判断脑卒中的预警信号,用通俗的中文来表达即:
“言语含糊没笑脸,胳膊不抬奔医院。”
“言语含糊”,即是否能流利对答或是否有话语不清的现象。
“没笑脸”,就是要对着镜子微笑或是伸舌头,如果出现脸歪嘴斜,舌头偏向一边,便是异常。
“胳膊不抬”,即双手抬高平举,观察其中一只手是否会无力下垂。
发现身边的人出现上述3条中的任何一条或多条,应立即拨打“120”求助或是记下发作时间,立刻送医院。
在急诊送医院的过程中,应注意首选有溶栓资质的医院。在急救车到来之前,除了呼吸道不要阻塞外,在家里有紧急治疗心脑血管的药物也可以及时给予,比如速效救心丸。
院内流程改进是加速关键
董强教授介绍,目前美国院前急救施行简易的审查评价,就是接诊的“911”急救医生认为老年患者有意识障碍,并评估可疑卒中的时候,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卒中中心,卒中中心的医生在医院候命等待患者的到来。病人被送到医院以后,直接送进CT室,有卒中医生团队对患者的基本生命状态进行评估,同时在CT室检查,并开始准备溶栓装备、建立静脉通道。而其他一系列必须的化验检查在急诊室的时就已经开始进行了。通过这种简洁而有效的诊疗流程,明显缩短了美国同行在卒中治疗的院内延误时间。
而在国内通常的做法是患者到达医院后首先预检,如果是神经科的,到神经科挂号,神经科说做化验,就排队做化验,排队做CT。做完了确认为中风了,再叫溶栓医生看化验单,这期间有30分钟的CT检查、45分钟左右的各种化验以及知情同意的谈话等。
为了提高速度,华山医院也对本院的诊疗流程做了一些改进。预检的护士如果怀疑是卒中,立刻进入卒中通道,首先抽血化验,再通知神经科医生。神经科医生进一步确认后马上做CT,同时呼叫24小时待命的卒中团队医生。借助这些改进,该院院内延误时间从原来的110分钟降到去年的平均74分钟,其中34%的患者静脉溶栓在60分钟以内。当然74分钟与国际上最快的20多分钟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因此,董强教授认为只要认真修改流程并严格遵守,院内延误时间就会明显缩短,而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现有的急诊流程中没有对病人实行紧急和非紧急的标准分流,急诊分流仅仅把病种和专业分流了,没有在第一时间评估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带来的风险和需要紧急救治的程度,没有经验告诉我们按照溶栓标准的流程来进行。
此外,推进院前和院内的急诊联动也是措施之一,具体而言就是救护车一接触到病人并怀疑是卒中时,就直接送到最近的溶栓救治中心。这个机制在上海和华东区域已经推行两年的时间。从上海的数据看,上海所有的二级以上的医院到目前为止开展溶栓的单位增加了40%,两年之间溶栓病人的数量翻了一倍。(樊 理 兰婧蕊)
链接
“MOST”项目是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由卫生部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办、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协办。为推动更多医院积极改进院内流程,缩短卒中患者院内延误时间,此次MOST项目中,通过评比授予10家医院“溶栓先锋奖”的荣誉称号,他们分别是:
天津市环湖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411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博济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