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乙肝表面抗原会消失吗?

2018-12-14 09:12:34浏览:64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在医患眼中往往近似于治愈,而且有研究表明,患者体内HBsAg含量越低,其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就越低。因
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在医患眼中往往近似于治愈,而且有研究表明,患者体内HBsAg含量越低,其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就越低。因而,清除HBsAg在乙肝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日,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研究所主办的“战胜乙型肝炎-HBsAg从发现到清除-纪念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围绕“乙肝表面抗原是否会消失”,东西方学者各自阐述了不同观点,这也成为会上的热议话题。


  西方观点:

  HBsAg能清除!一旦清除,肝癌风险显著降低。

  支持代表:美国密歇根大学  Anna S. MD

  在西方患者中,可以通过表面抗原清除,达到疾病治愈的目的。自发性的表面抗原清除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经被发现。美国学者通过对204位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进行的17.6个月随访发现,其中2.5%的人发生了表面抗原自动清除,平均年清除率为1.7%。研究显示,在表面抗原清除后,肝组织炎症虽然还持续较长的时间,但是严重程度显著减轻,血清中HBV DNA消失。

  尤其是在高加索人种中,HBsAg更易清除。在一项研究中,入选患者为平均年龄44岁的82位高加索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他们接受了干扰素治疗。另196位患者未接受治疗。平均随访68个月后,共有32位(10%)清除了HBsAg,累积1年和5年的HBsAg清除率在未治疗人群、干扰素治疗人群中分别为1%和4%、4%和16%。

  后续的研究证实,一旦达到HBsAg清除,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显著降低。在肝硬化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平均168个月的随访中,HBsAg清除者的肝癌发生率为3%,而未发生HBsAg清除者的肝癌发生率为11%。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以及替诺福韦的治疗中,和亚洲感染者常见的基因B型以及基因C型患者相比,基因A型和基因D型感染更易出现HBsAg消失。

  因此,和亚洲人相比,高加索人种的患者更易获得HBsAg消失,在抗病毒治疗中,如干扰素或者免疫调节剂治疗都可能出现更高的乙肝表面抗原消失,这方面的比例也超过亚洲人。目前认为,这种差异与宿主的基因背景、感染时间较长以及病毒基因型有关。



  东方观点:

  HBsAg清除是困难的,但延缓疾病进展不难!  

  支持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教授  魏  来

  人们关注HBsAg的清除是因为其消失往往近似于治愈,而且有研究表明,同样为HBV DNA小于2000IU/ml的患者,HBsAg大于1000 IU/ml的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是HBsAg小于1000 IU/ml患者的5倍。但是,亚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HBsAg清除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通过对99位日本乙肝患者表面抗原10年的研究,21位患者获得了乙肝表面抗原血清消失,发生率仅仅为每年的1.4%。我国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390位HBeAg自发转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 HBeAg转换后一年开始随访,平均7.4年后的分析显示,HBsAg的年均消失率仅仅为0.62%。即使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亚洲患者的HBsAg消失率也很低,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166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两年后61%的患者HBsAg无变化。对222位慢性乙型肝炎予以5年的长期治疗后,尽管其他指标都有好转,但仅有1位患者出现HBsAg清除。

  另外,目前能够有效预测HBsAg消失的标志主要是HBsAg的动态变化,而这类变化在亚洲患者的治疗中并不常见。

  因此,欧洲肝病学会的《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提出,理想的治疗终点是HBsAg的清除,而美国肝病学会和亚太肝病学会以及我国肝病学会的《慢性乙型肝炎指南》均提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的是,通过HBV DNA的持续抑制,达到肝脏疾病的缓解。事实证明,持续的抑制病毒可以显著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

  因此,在亚洲患者中,HBsAg的消失比较困难,但是,控制疾病的进展并不困难。



  链 接

  乙肝表面抗原发现50年大事记 

  1963年 学者Blumberg在一位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发现一种特殊抗原,当时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随后认为该抗原与人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故又名HAA,意即肝炎相关抗原。

  1970年 由学者Dane等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证实其为直径42纳米的球形颗粒,外壳厚7纳米,内部为病毒的核壳体,直径28纳米,为病毒核心。

  1975年7月1日  代号7571的中国第一支乙肝病毒疫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陶其敏教授手中诞生。(本报记者朱永基整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30年先进的“密钥”记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政治理论教研室

上一篇:

降血脂切莫一味求低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