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9月份,又有新一届的研究生入科了,我看了一下很多是90后,不禁感慨他们真年轻,又想起自己刚入科时好奇、懵懂的样子。我是2006年读的李勇杰所长的研究生,之前对功能神经外科基本没有了解,在学校的时候看到过一篇所长的简介,后来从《宣医信息》上看到一点关于脊髓手术治疗癌痛以及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内容,知道了一点关于科室工作的皮毛,只觉得手术很神奇。回想这7年,我体会了初来乍到的新鲜和好奇,经历了疾病诊疗从陌生到入门的过程,分享了手术成功患者康复的欣慰与喜悦,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住院医师的角色转变,也感受了连轴手术的繁忙和疲惫,更体会了科室氛围的和谐。
跟老师出门诊收获更大
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的病种,无论是运动障碍、难治性癫痫还是顽固性疼痛,在之前基本都是内科病,跟脑肿瘤、脑血管病不一样,跟脑外伤更不一样。很多疾病影像学没有特殊表现,没有客观体征,只能根据症状诊断。按所长的话来说,要搞功能神经外科,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名神经内科医师。这几大类疾病,即便在学习神经内科的时候,很多也是属于一笔带过的选修内容。在刚入科的时候,我把《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看了两周,科里的主要业务能在里面找到的也就叙述简单的几页纸。后来找来《神经病学》仔细研读,才有发现新大陆的感觉。看过《神经病学》之后再看病人,看完病人之后再看书,来回几次之后,方才觉得教科书上对疾病的定义可以称得上字字珠玑,每个限定词都能找到背后的一段故事,也能套上一句老话: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癫痫这一大类疾病,每周五的癫痫病例讨论制度已经稳定坚持了好多年,其中每位患者都值得仔细思考,作为研究生,需要好好把握这样的学习机会。而对于手术的介绍,《神经病学》显然就远远不够了。在翻阅了一些专著之后,我发现在《施米德克神经外科手术学》中对功能神经外科各种手术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值得细细品读。在我们科住院的患者是经过门诊筛选的,相对临床表现是比较单一的,而门诊病人表现要复杂得多。2008年和2009年那一段时间,大家都轮流跟所长出门诊,通过跟所长学习门诊患者的诊疗分析,收获很大。建议临床的研究生有空时要多跟老师去看看门诊,有助于理解某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手术带教放手不放眼
手术是所有外科诊疗措施中最关键的一环,功能神经外科也不例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腰穿一针成功的欣喜,第一次值班处理急症时的紧张,第一次上开颅手术的激动,第一次目睹立体定向手术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一次用双极电凝,第一次用电钻铣刀,第一次用显微镜,第一次安装头架,第一次剪开硬膜,第一次看到活体脑组织。随着上台次数的增多,心态逐步由忐忑到宁静。现在回想起来,对比那时候其他科的同学,在他们手术拉钩无聊得打瞌睡的时候,带教老师已经在给我打下手让我开关颅。对于这份幸运,我受宠若惊,由衷感激。须知功能神经外科的处理对象是脑和脊髓,风险相比普外或者骨科等大很多,科里带教老师对研究生普遍放手,这期间其实带教老师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压力很大。所长不止一次强调过,带教老师放手不能放眼,患者安全绝对是第一位的,研究生不承担责任。这给学生吃了定心丸,同时也警醒自己,一定要对病人负责。
邀你参与
“搞神外先要成为神内医生”,这是给刚入行的神外医生的中肯建议。而身处不同专科的你,又有哪些建议呢?又有什么心得愿意与学弟学妹分享呢?欢迎您就此话题给我们投稿。
可以是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的好建议,与同行分享你的心得。也可以讲亲身经历的故事,以及带给你的专业思考。
投稿方法:请将稿件通过邮件发至邮箱wangjy8008@163.com或zhengyingfan@126.com,也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加我们的微信。我们将会把您的文章刊登在青年版上。 ——本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