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甘肃定西发生6.6级地震,造成很多房屋倒塌,一些人被埋在下面。如果伤员肢体长时间受压,将出现挤压综合征,此时将伤员救出,要警惕发生猝死。曾有过这样的教训: 受压伤员被救出后,开始还能清醒对话,但正当大家庆幸时却突然死去。这是因为没有预先准备好为伤员进行液体治疗。
挤压综合征伤员被救出后,应尽早开放粗大静脉通道,首先进行液体治疗和有效血液稀释,关注高钾血症的致命威胁,保心护肾。一线医护人员应准备好胶体液和晶体液两大系列液体,实施“先胶后晶,胶晶联合”,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受压伤员先输什么液体在学术界有争论。有的专家认为,应按常规先输晶体液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也有专家认为,应破除常规先输胶体液(人工血浆代用品),实施以胶体液为主的目标导向治疗,即“先胶后晶,胶晶联合”的新策略。
为什么要先胶后晶?
受挤压的伤员,在肢体减压后的致命危险是组织缺血的再灌注损伤,恢复血运后挤压受损的组织细胞会释放大量钾离子、炎性介质和酸性产物,并迅速入血,导致高钾血症酸中毒。当血钾>6mmol/L时,就会发生心跳骤停,伤员猝死。
这时如先输用胶体液6%羟乙基淀粉(HES130/0.4)或4%琥珀明胶,就可获得60%~100%的扩容效果,将高血钾进行有效稀释,可降低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并持续2~4h,为防止心跳骤停赢得宝贵时间。这时若先输用0.9%氯化钠液,输500ml仅能获得20%(107ml)的扩容效果,不能有效地稀释血中高钾,而大部分液体会转移至组织间和细胞内。除非快速输注4倍以上的生理盐水2000~2500ml,才能顶得上500ml胶体液的扩容稀释效果。“兵不在多在精”。而且,大量输入晶体液还会造成组织水肿,延误抢救时间。
另一方面,先输用胶体液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持足够的血浆渗透压,改善微循环,防止自由基导致的再灌注损伤及创伤引起的高凝状态。输用HES130/0.4 500~1000ml,一般对肾功能不致构成损害,且现有胶体液都是用0.9%氯化钠配制,他们的载液均为晶体液并非单纯胶体,可放心使用。
为什么又要胶晶联合?
在用胶体液稀释冲淡高血钾、优先保护心脏的同时,也要跟进晶体液的输用。晶体液可补充间质和细胞内液的丢失,促进利尿,保护肾功能,通过利尿加速血中高血钾和毒素的排出,恢复肾脏“下水道”的排泄功能,防止肾衰。胶晶比例轻伤员为11,重伤员尤其是合并低血容量者可达21。胶体液/晶体液可按“套餐”先后输用,也可同时分开输用。
对疑有高血钾的受压伤员,应首选生理盐水,不选含钾的乳酸林格液,以免加重高血钾症。在输用超过1500ml以上的胶体液和0.9%氯化钠液之后,要警惕高氯血症酸中毒,因为生理盐水配制的胶体液的氯离子高达154mmol/L,必要时可用5%碳酸氢钠纠酸。输液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和尿量,条件允许时还应监测中心静脉压和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