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据解放军报讯 记者邹维荣、特约记者丁顺国报道:绘画、刺绣琳琅满目,泥塑、陶艺栩栩如生……很难想象,这些作品都出自精神疾病患者之手。11月12日,北京军区261医院精神疾病工娱治疗中心职业技能训练室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该院护士长蔡红霞探索创新的又一项精神疾病康复辅助治疗措施。截至今年,蔡红霞已经从事精神疾病护理工作31年,1.2万余名患者在她和战友们的关爱抚慰下康复回归社会。
记者跟着蔡红霞查房,和她一起来到一位75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床前。老人双目几乎失明,却准确地握住了蔡红霞的手。原来,老人早已熟悉了蔡红霞的脚步声。发现患者服药后副作用大,蔡红霞先后几次亲口试药并详细记录感受,总结出“易头昏的药睡前服用”等15条护理经验,用于改进临床护理。
一次,有位精神疾病患者情绪冲动将她打伤,但她并不计较,依旧关爱如初。这位患者出院时对蔡红霞刚说了声“对不起”,就跪在地上哭了起来。不久,蔡红霞又收到了他的来信:“发病时我曾打过我的父母,他们在气愤之下也打过我,可是在你那里得到的却是比父母还亲的爱……”
蔡红霞说:“有人说精神病人不懂得爱,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思想有感情,治愈他们心灵的最好药物就是爱。”据介绍,蔡红霞编写的《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填补了我军精神疾病护理学专著的空白。她撰写发表学术论文26篇,获军队医疗成果奖8项,探索的多项护理方法被院内外推广。
短评
军队医务工作者的典范
一个31年忙碌在精神疾病临床护理一线,帮助万余患者康复回归社会;一个24年奔波在高山海岛,巡诊服务于万里海疆和蓝色大洋;一个守护“异度空间”,成为患者眼中的“女儿”“妈妈”“姐妹”,在护理岗位演绎亲情角色;一个延伸服务轨迹,是官兵、百姓和异国民众眼中的“知心姐姐”“健康守护神”“白衣天使”,在护理岗位彰显无垠大爱。
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蔡红霞和王海文,是我军护理战线的优秀代表。绶带多彩,勾画的是她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轨迹;奖章生辉,映照的是她们服务患者的高尚情怀。生命的可贵在于伟大的选择,选择的伟大在于永恒的倾注。广大军队医务工作者要向她们学习,立足平凡岗位践行强军梦想,用坚守和奉献照亮强军兴军的壮丽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