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手术机器人:是未来方向,不能取代医生

2018-12-14 09:40:10浏览:73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在中科院列出的12项“改变未来的颠覆性技术”中,手术机器人位列第5位。由于其费用昂贵,目前只是富人的专利,难以惠及普通人。
在中科院列出的12项“改变未来的颠覆性技术”中,手术机器人位列第5位。由于其费用昂贵,目前只是富人的专利,难以惠及普通人。手术机器人会取代外科医生吗?该不该在临床普及推广?


  手术机器人的构思最初是从科幻小说中来的。小说中的宇航员在太空上生病了,一时又回不来,怎么办?于是科幻作家设想医生在地球为宇航员做手术。而最早支持手术机器人研发的是美国宇航局,且至今仍在支持这方面的科研开发。

  机器人全球发展快

  我们现在讨论外科机器人的话题,恐怕全国的医生见到机器人做手术的还不多,因为普及率较低。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世界一共有2871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我国大陆有17台,台湾地区18台,香港地区8台,韩国有39台,日本138台,而美国是机器人大国,拥有2042台。全世界由其完成的手术量,2012年是45万例,比2011年增长25%,2013年预计增长15%~18%。

  纵观外科发展史,从第一代开放性手术到第二代微创外科手术,大约花了100多年;而从第二代进入第三代机器人外科手术,仅用了20多年。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让病人受苦最少、创伤最小是永恒的追求,也是唯一的目标。随着发达的工业化技术越来越渗透医学领域,外科医生的梦想也会随之实现。

  2000年“伊索”机器人开始在我国进入心脏外科和泌尿外科,但其只有一个机器人手臂,主要起扶镜的作用。随后新一代的机器人“宙斯”诞生了,其有两个机器人手臂,一个摄影臂。2001年9月7日,美国医生在纽约为身处法国的病人,用“宙斯”机器人做了远程手术,即操纵台在美国,机器人手臂和视频在法国,信息传输通过海底宽带光线电缆。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次远程手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勇于再尝试。

  继“伊索”、“宙斯”之后,又出现“达芬奇”机器人,并成为当今的主流。

  使手术更精细失误少

  机器人做手术的优点是:1.图像清晰、视野清楚,可以放大10~15倍,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小血管,通过机器人可以看得清清楚楚。2.操作更加精细化。器械上的仿真手腕有7个自由度,可以旋转570~720度,而人的手最多有5个自由度。因此,手术机器人不仅能完全达到人手的灵活度和准确度,还能进入人手不能触及的狭小空间并完成精细化操作。例如,前列腺位于盆腔底部,开刀时医生视野有盲区,很难看到前列腺深部的病灶;而机器人的手臂可以伸进去,医生只需通过视频完成手术操作。另外,机器人还可识别和滤过手的震颤。3.可以使医生的学习曲线缩短。目前大家都知道腔镜技术是外科发展的主流,各医院争相开展腹腔镜手术。但是用腹腔镜完成简单手术的人很多,能够开展难度高、精细复杂手术的人很少,而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手术技艺。做腹腔镜手术的医生常有“青蛙式抬头”的动作,既吃力也不舒服,时间久了还会患职业病。有了机器人,医生只需坐下来操作,不必那么疲劳了。

  不可能取代医生

  尽管机器人有很多优点,但我给它的定位是:辅助腹腔镜手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外科医生不会被取代,纳入医保目前也是不现实的。

  手术机器人目前只能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用于单切除比较浪费,最好做缝合重建术。其最适合在泌尿外科、妇科、心外科和腹部外科领域应用,因为这几个科的手术对缝合技术要求高。我院泌尿外科自2009年7月起,至今完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近300例,选择的病例包括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含新膀胱重建及尿流改道)、肾部分切除、肾盂成形术等。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仅有两例需要输血,也无机器人机械故障。术后病人普遍出血少,恢复快。

  未来手术的发展要借助于高科技的进步,就像腹腔镜的手术发展一样,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已给我们带来了理念和技术上的革命,接下来的就是技术上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如果该技术与其他技术,如单孔、激光、冷冻、超声、荧光显影等相结合,甚至发展为远程手术,必将使手术技术发生新的飞跃,使病人获得更好的外科治疗效果。(本报记者吴卫红  孙国根整理)



  观点链接

  多器官手术不适用

  普及是未来趋势进入医保为时尚早

  机器人不论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这是大家的共识。在医学外科领域,变化的东西太多,需要人三维操作的活动太多,机器人不可能像人手那样,能在三维空间以不同的角度巧妙地达到一个不规则的空间。例如在创伤外科,许多手术需要“大动干戈”,手术机器人就很难发挥作用。

  目前机器人手术费用高的主要原因包括:1.因未批量生产,其生产成本高。但随着大批量生产,其价格必然下降。2.目前医学技术本身成本高。当下能开展这类手术的医院没有几家,能开展这类手术的外科医生更少。机器可以花钱买,人只能培养。“物以稀为贵”,只要普及了,其费用自然就亲民了,不再只为富人服务了。因此,我们应大力推广此技术以推动医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外科技术规范化、标准化,以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王广军)

  普及是未来趋势

  手术机器人无论怎样精准快捷、完美无缺,都仅仅是先进的工具,根本无法超越外科医生的智慧,更不能取代医生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化的临床诊察。因此,机器人技术只能作为医学的客体,为医学的主体服务。实践证明,手术机器人进入临床,使外科医生如虎添翼,的确给许多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普及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价格昂贵只是暂时的。如何让普通人也能用上手术机器人?权宜之计是釆取综合措施逐步化解:一是争取社会公益组织的专项资助;二是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降低手术费用;三是合理布局,严格实行准入考核,避免病源不足、设备“吃不饱”;四是加快科技攻关,尽快制出价廉的同类设备,减少设备投资费用。  (湖北省监利县第二人民医院  吴秋芳)

  进入医保为时尚早

  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要享受高端的医疗服务,也只得花大价钱到民营医疗机构享受,公共医疗服务是为大众准备的,不该提供机器人手术服务。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首先应实施的是全民医保。限于国力,当然只能是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现在还没有达到人人享受高端医疗服务的条件。在全民医保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手术机器人进入医保为时早矣。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医务科  周翔龙)



  延伸阅读

  专科机器人研发成热点

  海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徐武夷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属于通用型医疗机器人。与通用型手术机器人同时期研发的是专科手术机器人。相较而言,专科机器人比通用型机器人研发周期短,设备维护和使用费用低等,因此更受各国科研人员的重视。

  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形成了医工、医研结合的科技攻关团队,开展神经外科、骨科、血管外科等学科的医疗机器人研发,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海军总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的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现在已有近30家医院使用,累计完成上万余例手术。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北京天智航科技公司联合研制的骨科机器人,进行了辅助髓内针固定术和长骨骨折复位术的临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单位研发的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和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已经完成了动物实验和初步的临床试验。

  临床应用证明,机器人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的特点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理念和要求,而且手术机器人还具备一些高科技功能,应用范围超出了传统手术。例如,可适用于远程手术;其虚拟手术培训系统可使受训者根据图像和虚拟力触觉信息,按照手术规划在屏幕上形象地显示整个手术过程,有助于提高医生的手术技能,降低手术培训风险,缩短学习曲线。

  经过20年的发展,手术机器人日益受到全球瞩目,成为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热点。可以预料,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机器人技术将不断完善,维护和使用成本会不断降低,一定会在外科微创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302医院开设丙肝专家联合门诊

上一篇:

与医疗事故擦肩而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