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一,开始!” 几乎是在患者完成一次呼吸的同时,敖国昆将支架送向气管深处。到位、开锁、释放、撤出,如行云流水。这或许是世界上最快的手术:全部步骤必须在患者憋住一口气的过程中结束,耗时5至10秒钟。这或许也是世界上最惊心动魄的手术之一:作为手术“阵地”的气管,长度不过十多厘米,直径不到两厘米。这个被称为“一口气手术”的气管、支气管介入手术,已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309医院)放射科成功开展近7年,科主任敖国昆和他的团队拯救了数十位军地患者的生命。
自X射线在19世纪末被发现以来,放射医学不断发展,各种放射影像设备不仅给了医生一双洞察人体内部结构变化的“慧眼”,也引导着他们在患者的血管、气管里精确运用导丝、导管、支架、药物进行手术治疗。基于这一“看”一“治”,敖国昆和同事们打造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脑及其他血管疾病及肿瘤疾病的三大诊断、治疗平台。
50岁的敖国昆有西北汉子的豪爽,也有轻言细语的儒雅。这些年无数愁苦而来、展颜而去的患者,他不记得名字了,但每台手术的艰险却历历在目。每年近千台手术,敖国昆患上了放射性皮炎的职业病。但这位“拼命三郎”仍不愿告别手术台。他忘不了多年前的惨烈一幕:因为肺结核引起的大出血,那位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刚上手术台,心脏就停止了跳动。医学上被称为“大咯血”的这一病例,让敖国昆陷入沉思:等到病人大口大口吐血再做手术止血,往往已经来不及——能不能早点发现出血,把治疗时间前移?2011年,309医院放射科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能够更及时发现血管异常、更精确鉴别肿瘤良恶性的“CT双入口灌注技术”;2012年,他们开始使用射频导管技术治疗肝脏和胆道恶性肿瘤,这又是一项国内领先的成果。
针对呼吸道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这两类最为紧急而凶险的病例,他们开通“绿色通道”:医生从接到手术指令到完成手术准备,只需10分钟。
一连几年,紧急电话总在除夕晚上响起,周末、假日加班更是常事。“我们大部分医生五六年没有休过假,就算不值班,也是随时待命。碰到急重病人,敖主任痛风发作,还一瘸一拐地赶来抢救。”放射科副主任全昌斌说。
这个拥有4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室,是全军闻名的数字化临床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团队,曾获得军队医疗成果奖、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承担了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北京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军队“十五”科研项目等十余项重大课题,在2013年全军野战卫生装备比武考核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这一切,都是在超负荷工作中实现的。 文/新华社记者 白瑞雪 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