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实习回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接触病人时,还时常不自觉地想用英语,实习期间的点滴细节仍历历在目。
记得到内科实习的第一天,我就被打击得无地自容。早晨参加Morning Report时,除了大概的症状和病人基本信息外,剩下的讨论内容我几乎全没听懂。后来我从住院医那里要来了病例,才发现是压根儿听都没听说过的Brugada综合征(一种离子通道基因异常所致的原发性心电疾病,属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预后不良)。
住院医告诉我,由于医院在整个加拿大都算是数一数二的医院了,因此内科常会收治一些罕见病患者,对实习生来说确实难了点儿,但是也不失为积累临床经验的好时机。接着她又给我介绍了几个常用的医学网站,各种疾病从病因到治疗、预后在上面都有较为系统的介绍,这几个网站也成了我接下来一个月除google translation之外浏览得最频繁的网站了。那天回去我便好好研究了第一天积累下来的几个不懂的疾病,包括一知半解的常见病,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也通过英文网站系统地学习了一遍。
这样的学习坚持了整整一个月,打印的资料多达300多页。回头看看这厚厚的一本记录,真无法想象这是短短一个月里学习的新知识,且全都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啊!即使现在回国了,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仍然会上那几个英文网站寻求帮助。这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更是获得自我肯定和成就感的渠道,让我在后续的交流学习中不再自卑不前,而是劲头十足地钻研,从而在病情跟进过程中处理得游刃有余。
内科的事情相对来说比较繁琐。首先查房就要很久,Attending会带着整组医生先问候一下昨天新收的病人,而后把病人分给住院医、医学生和进修医生,各自分头工作,与病人聊聊疾病转归情况,收集新的问题反馈给Attending,再做进一步处理。
其次是每天例行的Morning Report(讨论一个病例)和Noon Round(周一到周五分别请不同亚学科的专家教授就一个话题进行演讲)。如果说与其他医生交流时,他们会照顾我的英语水平而放慢速度并使用尽量简单的词汇,那么在这两个讨论会上,他们的语速便是最大的挑战。开始时,我只能听懂40%~50%,且是断断续续的,弄得很没头绪。后来我发现,每次讨论之前,病例或演讲标题是早已公布的,于是我就多了个心眼儿先预习一遍,渐渐地能听懂70%~80%了。
下午Attending还会召集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本组病人一天的情况,若有新问题,大家就一起讨论后再下医嘱,或者联系相关检查科室,时间富裕时他还会给大家来个小讲课。这样即使每天十七八位病人,也会因我们有规划的、高效率的工作而顺利解决,同时不会被病房里的琐事占据了全部时间,仍有不断学习的机会。
这种形式为医生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营造了学术氛围,对住院医生尤为重要。我觉得我国也可以考虑引进,不要每天被收病人、开医嘱这些繁琐的事情弄得忘记了日积月累的提高。一个月的内科实习让我体会到了完全不同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体会到了医生和医匠的本质区别。在医学这条路上,你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若不能一直充电,就难免会有大脑宕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