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浙江温州一病人出院后,在新浪上发了一条微博并配上术后切口照片。微博的大意是:他没有给温医附二院(准确名称应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医生送红包,麻醉医师未在术后给他用止痛泵,让他痛了好几天;因为没有送红包,这么长的切口只缝了11针,缝得太少了;这个手术做成这样,医生是在救死扶伤吗?配得上“白衣天使”的称号吗?
我看到这条微博后,马上回复了一条:“应该大力表扬温医附二院: 1.缝合间距得当,过密的缝合会导致皮缘缺血。2. 术后不随便使用镇痛泵。3. 不收红包。”此微博一发,不到半天时间就有5000多人转发,大家纷纷表示支持我的观点。
从病人微博提供的照片看,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手术,切口很大,位于背部,还有引流管,估计是背部或后腹膜手术。从专业角度讲,整个切口没有问题。镇痛泵是自费项目,需要争得病人的同意。没有用镇痛泵说明医生没有为己谋利。医生的做法没有错。
这虽然是一起个案,但在每个地方都发生过,我也碰到过。以前没有微博,这样的案例多在小范围内很快淹没掉了,激不起浪花;有了微博以后,病人把感受写出来并加以夸大,可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从照片看,刀口很大,让人看后确实会产生一种恐惧感。
病人没有医学背景,与医生在认知上存在差距。医学门槛又高,医生也很封闭,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做大范围的宣教。如果双方再缺乏信任,或者可能病人在诊疗过程中受了点委屈,此时医生的任何一个举动、任何一个诊疗行为都可能引起病人的误解,甚至把问题夸大。只是这次他揭示的问题没有揭到点子上。我很快写了第一条微博回应他,很多医生也加入其中,最终正能量发挥了作用,病人把原微博删除了。
但是这件事暴露的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首先,转发者大部分是年轻医生,他们对这样的事情很有情绪,有些医生甚至骂病人,发出极不和谐的声音。为了纠正医患对立的局面,我赶紧又写了一篇《不是所有医生都知道——手术缝合的秘诀》,发在我的公众微信平台上。此举一方面为了帮助年轻医生了解这项基本功,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醒医生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
其次,这件事也说明我们与病人沟通不够。其实我们做了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病人的理解,原因还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在专业和非专业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非常重要。特别是需要年资高的医生、有一定群众基础和专业权威性的医生,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多参与到与群体的讨论中,多做一些科普宣传工作。这对医生、对病人都有帮助。
链 接
伤口缝合的秘诀
毋庸置疑,外科救人救命要紧。但是,在救命之后,是否在缝合皮肤的时候,也要照顾到病人的感受呢?比如让伤口愈合更快些、外形更美观些。教科书很少就这个问题做详细的阐述,很多医生也容易忽视了这一点。
缝线 目前,丝线是国内医院使用最多的皮肤缝线。有趣的是,在发达国家,丝线几乎被淘汰。研究表明,引起组织反应严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丝线、可吸收线、单丝线、金属线。
丝线为数股线编织而成,最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异物反应也严重。但是因为其成本低、价格便宜而被国内公立医院广泛采用。单丝线如prolene,细菌不容易滋生,组织反应轻,我一直很青睐。但是其成本较高,打结易滑,需要一定的使用技巧。
切口 大部分外科医生对人体的朗格线(Langer’s line)分布并不熟悉。沿着朗格线做切口,愈合最快,瘢痕最轻。我们在做静脉曲张腿部手术时,都严格按照朗格线做切口,目的就是为了病人术后恢复更快。
现在剖宫产都采用横切口,这是一种进步。过去见到的所谓“瘢痕体质”,部分是和医生的缝合技术有关。
张力 真正技术高超的专家,在缝合的时候一定遵循无张力原则。无张力缝合,对伤口皮缘的血液供应影响最小,有利于愈合,也较美观。
很多医生习惯于把皮肤缝得紧紧的,看上去很牢固,其实压迫了皮缘的血液供应。病人以后的切口,会呈现“蜈蚣脚”,影响美观。当然,影响切口的因素还有许多,如病人有糖尿病、贫血、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动脉缺血等。
作为外科医生,在落刀之前不妨先想一想:如何做对病人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