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唯查房时与少数民族患者交流。柳金虎摄
在边疆潜心耕耘29年,为2万余名患者留住光明;填补110多项新疆地区眼科医疗空白;所在眼科每年接诊15万余名患者……
“我要留在更需要的地方”
如果不是1977年高中毕业后来到在新疆工作的父亲身边,高晓唯这辈子也许都当不了医生。
当时,父亲和同事们参加南疆铁路工程建设。高晓唯目睹了一些眼病患者因得不到及时医治,导致小病拖成大病甚至失明。从医的志向,渐渐在他心中萌生。
出生在江苏苏州的高晓唯,从小有当兵的强烈愿望。恢复高考第二年,他考取新疆石河子医学院。5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的高晓唯,被直招入伍到474医院,当上了一名军医。从此,当兵、从医两个愿望都实现了。
近30年来,高晓唯多次有机会回到内地发展,但他每次都做出留在新疆的选择——
2003年11月,空军总医院从十几家军队医院选拔出4名技术尖子,调入北京工作,高晓唯是其中之一。然而不到两个月,他便向医院领导递交报告,毅然打起背包重返新疆。同事、同学、战友纷纷表示不解。高晓唯却说:“搞科研不一定要挤在大城市,新疆是全国眼病高发区,在这里搞科研,服务各族军民的机会更多,价值会更大……”
1995年,高晓唯以优异成绩从第二军医大学硕士毕业,大学附属医院提出让他留校工作,院领导登门谈心,高晓唯不为所动,毅然回到了新疆。
家乡苏州的一家医院希望高晓唯能回去工作,还寄来了聘书。父母也期盼儿子回到身边。经过慎重考虑,高晓唯还是决定留在新疆……他的理由是:“相对来讲,边疆地区缺医少药,我要留在更需要的地方!”
“努力缩短技术差距,就是为各族群众服务的最好行动”
医疗界有“金眼科”之说,言外之意是眼科技术含量高。高晓唯对科室医生说:“眼科手术像在‘针尖上跳舞’,必须要有娴熟高超的医疗技术,必须要有不断攀登高峰的冲劲闯劲。”
运用表层角膜镜技术治疗外伤性无晶体眼病,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高晓唯把它作为研究目标,一连3个多月吃住在实验室,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他成功研制出表层角膜镜仪,获得国家专利,同时还研究出“角膜干冰冷冻法”,使角膜冷冻用时由原来的1分钟缩短到5秒钟,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
“努力缩短与国际国内眼科技术的差距,就是为各族群众服务的最好行动。”高晓唯对眼科领域新技术有着超常的敏感性,凡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技术,都想方设法引进新疆。2010年,30岁的电工库尔班·达吾提慕名找到高晓唯。库尔班从小就患有高度近视,戴着瓶底一样厚的眼镜,看什么都模糊。高晓唯经过多方联系了解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刚刚成功引进风靡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他立即飞赴上海学习取经。8月中旬,在474医院眼科手术室,高晓唯为库尔班成功实施了新疆首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第二天,摘掉厚眼镜的库尔班双眼视力均达到0.5以上。
高晓唯锲而不舍,先后在西北地区率先成功使用激光技术治疗屈光不正、青光眼、眼底黄斑病变等疑难病例,17项研究成果为救治患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全部获得军队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关爱患者,更是医生的价值体现”
一次查房时,一名医生谈起病人的病情头头是道,可问起这个病人的个人及家庭情况却哑口无言。这件事让高晓唯陷入沉思:“富有情感的医疗才是生动的。关爱患者,更是医生的价值体现。”
眼科收治的患者,良好沟通显得尤为重要。高晓唯只要有空就泡在病房,倾听患者心声,了解患者疾病变化的情况,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今年1月,右眼患病接近失明的艾买江,从喀什来乌鲁木齐找到高晓唯,诊断后需要住院治疗。治疗费约1.4万多元,可艾买江只带了东拼西凑来的8000元。高晓唯发动科里医生和经济宽裕一点的病号共同为艾买江捐款,接着又向医院申请减免部分手术费用。经过及时治疗,艾买江的视力恢复到0.2至0.4。
不少患者眼睛治好了,还与高晓唯成了好朋友。
2012年3月,卡哈尔曼右眼白内障手术后一周复查时恢复得很好,回到家眼睛却出现了红肿。“肯定是手术做坏了,赶快去找医院!”听人这么一说,卡哈尔曼匆匆赶到医院。住院治疗后,迟发性眼内炎很快治愈,视力恢复到0.4。高晓唯耐心地向卡哈尔曼解释:“手术做得没问题,红肿是术后常见的一种恢复性疾病。”他还把手机号留给卡哈尔曼,让他有什么问题随时打电话咨询。一来二去,卡哈尔曼与高晓唯、主治医生成了好朋友,至今还保持着联系。
高晓唯手术做得好,对待病人有真情,在驻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中有口皆碑,每天都有慕名找他治疗的患者。“在这个世界上,能得到老百姓信任,那才是最好的奖励。”高晓唯常常对同事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