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56个海岛、120多个哨所、70多个村庄,巡诊送药300余次,累计航程10万公里,先后参加抗击非典、亚丁湾护航、“和谐使命”等12次重大卫勤保障任务。寥寥几组数字,浓缩了王海文的青春时光,也成为她工作的剪影。
“我的父亲是一名水兵,受他影响,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在采访中,王海文以此解释她与大海的渊源。也因此,1989年,当她以全优的成绩从护校毕业时,毅然放弃了在大城市大医院的工作机会,选择了舟山,这个父亲曾经生活、战斗了30年的海岛。
“从最偏远的小岛、高山上的哨所,到大海中的军舰、风浪中的渔船,都是我们保障服务的范围。”在王海文看来,海岛交通不便、物资缺乏,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一次,王海文在门诊部值夜班,一位脸色苍白的小战士来看病。小战士在训练中摔伤了右脚,伤口已经溃烂。“当我责怪他没有及时来治疗时,小战士忍住眼泪告诉我,他从我国最东边的东福山岛赶来,中间转了好几次车船,出来这一趟足足花了5天……”王海文说,那一次,她是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帮小战士处理完伤口的。
从那以后,王海文不仅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高山海岛医疗服务队、舟山红十字会千岛巡诊队,而且每次遇到从小岛上来的就医官兵,她总是护理地更加精心。一次,一名脸部烫伤的战士入院后拒绝与人交谈,每天望着窗外发呆。为帮他打开心结,王海文悄悄地把他塞在床下的脏衣服拿去洗。第8天,当王海文把干净的衣服放进他柜子时,小战士终于说了声“谢谢”。此后,王海文常利用业余时间跟他讲恢复治疗的相关知识,谈人生道理。出院时,这名战士逢人就说:“在海文大姐的帮助下,我不仅治好了身体上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积极的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王海文说,她常常想起南丁格尔的灯,那个瘦弱女子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在黑暗中散发着微弱的光,从熟睡患者身边轻轻走过。正是那微弱的光,点亮了她前行的路。
2009年10月,海军东海舰队首次参加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王海文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书,成为执行远洋医疗保障的护士。“护航之路风高浪急,船舱内高温、高湿、高盐、高噪音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承受力都是巨大考验,有时遇上恶劣天气,大家吐完饭了吐胆汁。但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坚持到各战位巡诊、开展心理疏导,详细地记录各种条件下,官兵晕船反应的数据和心理变化。”在6个月的护航任务中,王海文先后撰写《远航编队救护所护理工作探讨》、《医院船手术室护理工作探讨》等20余篇护理学术文章。
2010年8月,王海文又主动报名参加了“和谐使命—2010”任务,赴孟加拉、塞舌尔、吉布提、肯尼亚和坦桑尼亚5国进行医疗援助服务。作为医院船手术中心的护士长,王海文最忙的一天要保障13台手术,很多时候都要工作到凌晨。王海文坦言,最大的感受不是疲劳和辛苦,而是自豪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