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场人工胶体的轩然大波在持续发酵,使晶体液与胶体液之间的“干湿之争”狼烟再起。羟乙基淀粉(HES)在2007年被批准用于大出血病人的容量复苏后,近期其载液又从0.9%NaCl升级为醋酸林格液,更是为晶胶之争添了一把火。
被学术造假毁掉的“清誉”
人工胶体的风波来自两个源头:一个是学术造假,一个是某些脓毒症的研究结果。
2009年博尔特(Boldt)在《麻醉与镇痛》杂志上发表关于人工胶体有效性的文章,因数据太过完美而受到质疑。2010年10月该杂志主编对此事展开调查,最终证明博尔特有80多篇论文均为编造产物。随着论文相继被各大医学期刊撤销,其为医学界带来的负效应就是令HES的安全性饱受质疑。
质疑声音还来自两项研究。今年《美国医学杂志》发表了HES研究相关的荟萃分析,它选取了2012年10月前发表在重症患者中使用HES和其他复苏液体(包括晶体液、白蛋白和明胶)的RCT共38项,排除博尔特的7项研究之后,结果显示HES显著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增加肾脏替代治疗的需求,而且增加急性肾衰的发生。而在《科克伦系统综述数据库》中发表的一篇共纳入25项HES的研究,涉及9147名患者。结果显示,HES对脓毒症液体复苏的病死率无改善作用,也未带来更高生存率,且价格比晶体液贵,因此认为胶体液没有继续在临床上使用的理由。
新证据“力挺”人工胶体
在今年3月19日《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一篇文章《博尔特——伟大的造假者》,详细揭露了他有关人工胶体有效性造假的全过程。博尔特的造假,不仅使他身败名裂,而且也干扰了HES的正常使用,对临床容量复苏产生了负面影响。
目前关于脓毒症液体复苏的研究,将HES130/0.4与0.9%NaCl进行比较的有6S、CHEST和CRYSTMAS研究,其中6S研究的结果显示,HES130/0.42比林格液组死亡风险更高。但该研究设计存在患者入选的标准不一致,无基本循环监测指标和复苏证据等明显缺陷,因此其结果值得怀疑。
2012年发表的CRYSTMAS研究,共纳入196名脓毒症休克患者,比较使用6% HES130/0.4和0.9%NaCl的疗效,结果表明HES达到血流动力学所需要的量更少,不仅达标快,维持时间长,而且在住院时间,SOFA评分方面两组无差异,在肾功能损伤及凝血功能等方面都全面证实,6%HES的安全性。其结论认为,HES130/0.4始终是临床上难以割舍的胶体液,是手术室和ICU必备的液体之一。
从麻醉手术的实际应用看,胶体液已成为预扩容和血液稀释的重要液体,是节约用血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由于应用人工胶体预充,配合自体输血,使成人心脏手术用血量减少达50%以上,未见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相关并发症。因此,有关危重病人胶体液的研究,其负面结果均未动摇我们应用人工胶体进行血液保护的管理。
“干湿”有度可安全避险
人工胶体特别是第三代HES,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复苏液体。人工胶体安全应用的关键在于医生能否扬长避短。具体而言,1.对于ICU的危重病人,应做到胶晶合用、“干湿”有度;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多晶少胶,或以晶为主。2.对重症脓毒症病人应强调早期足量液体复苏(落潮期),后期不再用大量液体支持(涨潮期)。3.液体复苏应有基本的循环监测指标,尤其是容量监测指标如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等,防止过度扩容引起组织水肿和肺水肿。4.对过敏性体质的病人慎用人工胶体。
在手术室中,麻醉预扩容可采取先胶后晶、胶晶联合的方式,以达到有效的血液稀释,减少术中失血和输血的目的。胶晶比例可以1:1或2:1。在抢救地震受压伤员时,第一时间的容量治疗应以胶体在前,晶体在后,以减少组织减压后毒素的吸收和循环的意外发生。
总之,人工胶体比晶体液复苏效果好,只要恰当使用,发挥其扩容的优势,避免对肾功能的不利影响,复苏抢救就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