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逐步展开,灾区医护人员的工作重心也逐渐由医疗救护转向卫生防疫。作为灾后防疫工作的主力军,医疗救护人员应发挥专长,提高防疫效率,向震区群众宣传防疫知识。在此提醒应做好以下几点:
临时居住点要全面消毒
玉树震后防疫工作与2008年汶川地震有很多不同。玉树地震中受灾群众分散,大规模发生疫情的可能性小,所以防疫重点是对受灾群众临时聚居点和救灾人员宿营地进行监测和全面消毒。同时,指导当地群众开展卫生清理工作,严格按照卫生防疫要求对食堂、排水沟、厕所、垃圾场等地进行改造。对灾区不同地域,如室内、废墟、荒野等地进行人工作业、机械作业相结合的分类消毒、杀虫;根据灾区各地蚊蝇的种类、密度正确配兑药水,合理用药,提高防疫效率。
严格执行病源隔离制度
当地救灾单位要建立疫情监控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了解所在区域的疫情动态和救灾人员身体状况,对疫情和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组织经验丰富的防疫人员深入灾区居民安置点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可疑疫情,消除卫生防疫隐患。针对一些卫生状况较差、隐患较大的地区,可借助大型设备进行定点清理,确保“消、杀、灭”工作不留死角。
同时,要重点加强驻地疫情监测和医学观察,注意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流行趋势,建立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报告制度,严格执行病源隔离制度。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尤其应注意不要触碰野生动物,特别是旱獭。
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宣教
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要深入灾区,发放卫生防病宣传品,开展卫生防疫讲座,增强灾区群众和救灾人员的防病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对灾区百姓进行培训时,应考虑到震区绝大部分人是藏族同胞,在宣传形式上注重用图画、表格等简单易懂的方式表现。同时,要做好当地医护人员、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支精通汉、藏语言的防疫队伍。还应帮助当地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提供防疫设施和装备,编写防疫手册,提供防疫指导,为灾区防疫工作打好基础。
(戴 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