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以“新学科 新业态”为主题,分析了健康管理学科与健康产业的发展状况,指出,2017~2018年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状况是:“总体向上向好,问题挑战不少”,即在国家宏观政策与产业规划、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智能健康与智慧养老、健康体检与慢性病管理、健康数据与团体标准十个方面呈现“热”的发展势头;而在发展观念转变、学科人才建设、体系模式构建、健康素养提升、服务供给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呈现“冷”的发展挑战。
全书由总报告和五个专题报告构成,总计22篇文章。总报告在系统界定和回答了健康管理作为医学新学科、医学创新体系、新兴健康产业与健康服务新业态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范畴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解析了我国2017~2018年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十大发展态势与五大问题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综合篇涉及健康管理服务实践探索、国家支持健康产业及健康服务业政策新导向、慢性病健康管理内涵与实践发展新趋势、健康管理学科与人才建设新动向。
科技篇首先从生物技术进步引领健康管理实践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医学相关基础研究重大进展以及系列成果,同时介绍了国内外经典慢性病健康管理研究案例和我国具有基层实用性和推广性的慢性病防控实战经验及成功案例。另外,对医用可穿戴设备进行了集中分析与发展趋势介绍,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产业篇分析了我国部分省市健康产业政策实施现状以及不同健康产业政策落地情况。产业发展方面以慢性病健康管理为主线,突出强调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健康产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策略;阐述了新时期慢性病健康管理与先进服务示范机构建设规范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大健康产业领域成功案例介绍,以及基于智能化趋势的医用可穿戴技术设备特点、应用场景和发展方向及七大趋势。
自然健康篇重点介绍了自然健康和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发展历史、行业产业特点、技术产品优势与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形势。梳理了中医治未病与健康服务存在的“四多四少”现象,提出了发展自然健康产业与中医健康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调查篇采用本书编撰主力团队前期完成的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慢性病风险因素监测与综合干预示范研究”成果及多中心研究数据,重点分析了我国体检人群的健康素养、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及慢性病现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健康管理既是现代医学新学科与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又是新兴健康产业与健康服务新业态。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支持发展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政策规划的主导下,在全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学界及业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一定会迎来“学科大发展、产业大繁荣”的美好明天。
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发展趋缓,“只检不管”仍占主流
蓝皮书指出,与医院、病床及病人总量或增量持续增长相比,2017年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的发展的速度及服务人群增速开始趋缓。一方面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社会资本主要投资办医院及养老康复机构;另一方面由于三级甲等医院具备设备、技术、专家及品牌优势,健康体检的优质客户资源被公立三甲医院占有,民营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仍然处于劣势,即使走连锁经营之路与投入大量资本运作,短时间内也很难有大的发展。加之全军医疗机构改革深入推进,部队医院、疗养院对外有偿服务受到较大影响,健康管理(体检)服务规模普遍缩小。蓝皮书指出,截止2017年末,全国各级各类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超过万家,其中90%为公立医疗机构设置的(包括军队医疗机构办的),10%为民营或社会资本办独立或连锁健康管理或体检机构。
综合分析判断,2017年全国健康管理(体检)发展趋缓。与此同时,全国绝大多数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仍以单纯提供体检服务为主,做检前咨询服务、检后健康评估与干预跟踪服务的很少。在整个健康管理(体检)行业,单纯体检或“只检不管”仍占主流。2017年我国医疗服务的门诊量估计超过80亿人次(2016年为79人次),而健康管理(体检)量只有5亿人次;而且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单一,95%以上的健康管理服务仍以体检为主,缺少检后服务。
2017年,随着国家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慢性病防控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慢性病健康管理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是慢性病健康管理正式列入《健康中国建设2030》战略规划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 2017-2025》;二是将慢性病健康管理与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等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行和实施;三是国家卫计委正在研究制定慢性病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示范机构建设指导意见,以加快慢性病健康管理规范有序发展。
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达的70%以上,中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
蓝皮书指出,《柳叶刀》杂志公布的“2016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2016年全球总死亡人数达5470万人,其中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72.3%。相比2006年,2016年慢性病死亡人数增加16.1%。全球70岁以下人口中,因慢性病死亡者约占死亡人口总数的44%,其中高收入国家占比26%,中低收入国家占比高达48%。200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全球风险报告》数据调查显示,在影响全球经济的众多因素中,单因慢性病造成的经济负担就高达1万亿美元,甚至远高于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因此,慢性病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过早死亡最为主要的原因,对人类发展构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就我国而言《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因,慢性病出院病人数和人均医疗费用持续上升。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发布的数据,中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约占总疾病负担的70%。2016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调查显示,全国卫生总费用持续上升,预计达46344.9亿元,约占GDP的6.2%。同时,我国慢性病危险因素也高居不下。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其中暴露于二手烟下的非吸烟者比例为72.4%;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饮酒量为3升,其中有害饮酒比例达9.3%;成人经常锻炼率仅为18.7%。以上情况表明,我国慢性病飙升态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拐点尚未出现,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全人群慢性病风险因素防控意识薄弱,医疗投入仍重点聚焦于临床,医疗负担日益严重;慢性病健康管理实践才刚启程,成熟模式尚未形成,成功案例缺少。因此,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及全过程慢性病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迫在眉睫。
发展医用可穿戴设备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现状,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建设健康中国的内在需求
蓝皮书指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在3亿左右,其中,65岁以下人群慢性病负担占50%。我国城市和农村因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高达85.3%和79.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疾病总负担的70%。我国慢性病呈现 “患病人数多、患病时间长、医疗成本高、服务需求大”的特点。医用可穿戴设备可改变医疗模式,降低医疗成本,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一是能够动态监测健康指标,及时获得的反馈与帮助,帮助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有助于应对慢性病高发的挑战。二是能够提升效率,减少就医次数,节约医疗费用和人力成本。全球移动医疗服务效果的临床研究显示,出院后的远程监护可使患者的医疗费用降低42%,住院时间降低35%。三是我国的医疗资源供给矛盾突出,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北上广和东部沿海省份的大城市,医用可穿戴设备能够帮助身处偏远地区的慢性病患者获得远程的医疗支持。
蓝皮书指出,我国医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还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应用层面——医学科研机构、医院医生对大部分医用可穿戴设备的认可度、参与度仍比较低,能真正达到医疗级的应用还比较少,应用价值有限,用户体验不佳,使用粘度偏低;技术层面——在传感器、芯片、人机交互、操作系统、续航能力等关键技术方面尚存在瓶颈,基础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标准层面——当前医用可穿戴设备的行业标准还很缺乏,既不利于性能与安全性评价,也不利于相互兼容、互联互通,如与医疗信息系统的对接兼容,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设备之间的联合等,限制了医用可穿戴设备整体协同效用的发挥,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安全层面——医用可穿戴设备当前作为最贴近人体实时监测健康数据的装置,其监测得到的数据是人体最为隐秘的信息之一,但当前行业缺乏统一安全标准和相应的法规,用户数据安全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当前,应该注重以人为本,找准需求痛点;瞄准前沿科技,提高设备智能性;强化医工结合,提高动态数据质量;开展对比研究,重视循证支持;加强协同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我国保健品市场从初期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快速式增长,2005-2015年的10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3%,位居世界第一
蓝皮书指出,我国在保健品人均消费金额、忠实用户数量和人群渗透性方面仍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保健品市场目前的机遇主要是消费升级和政策利好,使得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5年的约1200亿元发展至2020年的约1800亿元,并将在可预见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维生素类、氨基酸类、矿物质类、植物提取物类、辅酶类、硫酸软骨素、鱼油类和蜂产品类是我国主要的七类膳食营养补充剂原料,其中的部分原来在生产和外销方面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
我国膳食营养补充剂2016年销售额达108.2亿美元(出口78.1亿美元,进口30.1亿美元),其中原料出口额占总额的84%。数据显示,我国在维生素、硫酸软骨素、氨基酸、植物提取物等原料的生产及外销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并且该行业在我国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我国膳食营养补充剂的原材料主要出口至美国、德国、日本和荷兰这四大市场,2011-2016年,我国相关产品的贸易额一直呈现缓慢增长态势。
我国营养保健行业的普及率只有10%,属于起步阶段,人均保健品消费小于20美元,以上比例均远低于美国,美国保健品普及率约为70%,人均消费约101美元。但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人群消费结构改变、政策支持等因素均是推动营养保健品行业快速增长的动力,未来上升空间巨大。随着我国人群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我们预计,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将在未来5年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膳食补充剂不断被发现。不断推出的新的膳食补充剂品种满足了消费者更高需求,这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据报道,在天然植物、海洋生物和中药中均已发现了新的营养品原料。目前,辅酶Q10、绞股蓝、鱼油、银杏叶等都是被市场看好的。生产企业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技术含量,产品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效果和较高的品质,同时也有走出低价格、低层次的特点,不断提高技术和服务,才能保证健康而长久的良性发展。
中国芳香产业目前产值约为700多亿元,消费额每年增长20%-30%;香薰精油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芳香植物在欧洲、拉丁美洲及亚洲其他国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食品加工业、和其他消费品生产中。芳香植物的主要提取物是精油。北美、西欧及日本是精油的主要市场,其精油消费量约占全球市场的80%。同时,国外在大量发展芳香制造业的同时,也大力打造芳香旅游的品牌效应。芳香旅游是芳香产业与康养和旅游产业的结合,芳香旅游景点除了具备休闲养生功能外,还具有生产性功能,对当地芳香产业的发展也有帮助。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芳香产业的产值将以平均大于4%的增速发展,总产值有望超过200亿美元。
我国是拥有芳香植物最多的国家,达1000种以上,其中进行批量生产的天然香料品种已达120余种。如占世界总产量80%的传统出口商品八角茴香油和占世界总产量90%肉桂油,还有闻名世界的薄荷脑及薄荷油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芳香产品。我国除内蒙古、西藏和宁夏之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香料厂家,共约830多家。其中云南是我国香料植物资源和生产的大省,香料利用和开发历史有30余年,拥有80多种能提取芳香精油的植物。新疆与世界天然香料生产大国西班牙、法国等位于同一纬度区,地理气候非常适合相关作物的生长条件,产出的芳香植物原料品质优良,是我国芳香植物的主产地之一,也是开展芳香旅游的重要地区之一。国内800多家香料企业中,近九成的是中小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不到百家。大多企业和民营资本还在中低端市场中辛苦挣扎,中高端产品领域,国有和民营企业占比不大,主要被三资企业所垄断。例如新疆产的薰衣草精油,经权威机构检验,品质与普罗旺斯的精油相当,但价格却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便宜一半或1/3以上。因此我国的国企和民企亟待整合自身优势,向中高端市场拓展,争取主流市场的话语权。目前全国芳香产业消费额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目前产值约为700多亿元。但中国香薰精油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个市场将会持续增长。
我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态与养生状况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蓝皮书根据相关调查指出,血虚、阳虚、气虚与胃肠积热是较突出的健康问题。健康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精神紧张、不良情绪、过度劳累、久坐不动、吃饭过饱、熬夜晚睡。其中,对健康的影响最大是精神紧张与不良情绪,熬夜晚睡(75.6%)与久坐不动(72.9%)出现的比例最高。超过40%的白领群体出现以上两种情况。
年轻群体(20-29岁)的中医健康养生状态较差,该年龄组的中医健康养生指数55.2分,得分较低,最常出现的不良习惯是熬夜晚睡、久坐不动。
小三口之家(父母与0-12岁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中医健康养生状态较差,小三口之家的中医健康养生指数得分较低(56.1分),而最突出的健康问题是阳虚和气虚。
“双高群体”的中医健康养生状态较差,高收入群体(月收入>15000元)健康状态得分较低(54.1分),气虚、肺燥、血虚和胃肠积热是高收入群体的主要问题。高学历群体(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养生习惯得分较低(56.5分),而高学历群体最常出现的健康问题是阳虚和气虚。
科学养生的建议,包括情志——心态平和,兴趣广泛;饮食——粗细搭配,荤素合理;起居——建议午休,避免熬夜;运动——有效运动,持之以恒。
我国体检人群的生活行为方式、健康素养状况不容乐观
蓝皮书课题组利用我国8家健康管理(体检)中心132178体检者完成的“十二五”支撑计划“国人健康水平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数据,一是分析了我国体检人群的健康素养情况。结果显示大约1/3的人群具有理想或良好健康素养状态。男性、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个体或自由职业和农民具有不良和较差的健康养的可能性较其他人群高。健康生活和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知易行难”,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方面,要特别注重代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二是分析了我国体检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结果显示约45%的人群为超重或肥胖;25%的人为现患吸烟者;35%的人为现患饮酒者;35.9%的人不参与体育锻炼,在参与锻炼的人群中仅有24%的人每周锻炼的时间达标;20%的人摄入蔬菜和水果大于500g;仅有一半的人处于理想精神状态;35.78%和12.86%的人分别具有不良和较差的睡眠男性患者吸烟、饮酒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患者,而体力活动不足的比例低于女性患者。
三是分析了我国体检人群的主要慢性病的流行情况。结果显示全国体检人群罹患的主要慢性病为:高血压病(94.24‰)、脂肪肝(62.78‰)、血脂异常(38.64‰)、糖尿病(34.02‰)以及慢性胃炎或胃溃疡(29.27‰)。男性慢性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年龄、教育程度以及职业均显著影响慢性病患病情况。我国体检人群的主要慢性病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以及消化性疾病,需要重点关注男性、文化程度低的体检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