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泡餐盒禁用规定已有多年,但最近关于继续禁用或为“正名”而恢复发泡餐盒应用的争论又起。一方质疑发泡餐盒有毒、致癌,另一方极力否认;一方说发泡餐盒可以造成白色污染,另一方则宣称它是绿色产品,致使公众一头雾水。到底发泡餐盒是用什么物质制造的?究竟是否有毒、致癌?请看专家介绍——
制作原料:聚苯乙烯
发泡餐盒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简称,是由聚苯乙烯树脂加发泡剂丁烷后压制成形而得。其优点为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应用方便,因此许多小型制塑企业曾从中得益。据称,每12小时就能生产出20~30捆(一捆20公斤)发泡塑料餐盒。卖到小贩手里,每盒也只4~5分钱。
但发泡餐盒最大的缺点是很难在自然界降解,大量应用的结果是使白色垃圾堆集,造成环境污染。此外,由于它含有双酚A等增塑剂,因此,人们担心使用它盛放高温、油脂类菜肴会产生毒害。鉴于此,原国家经贸委于2001年4月即发出《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即6号令或禁塑令)。可是近10年来,发泡塑料餐具仍禁而不止。究其原因,主要为企业不肯停产、餐厅欲降低成本以及消费者的抵制力度不大。而公众得到的“有害信息”与“无害澄清”的矛盾交织却从未停止过。
那么,发泡餐盒究竟有没有毒害呢?
聚苯乙烯毒性很低
应该说,聚苯乙烯的主要危害是环境污染。当然,这不包括使用大量滑石及碳酸钙填料制作的劣质餐盒。
动物实验数据表明,大鼠吸入聚苯乙烯烟气30分钟的LC50(半致死量)为56.6 gm/m3。这说明聚苯乙烯是无毒物质。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聚苯乙烯可以有苯乙烯二聚体或三聚体等单体析出。但苯乙烯单体的毒性也很低,大鼠的苯乙烯单体烟气30分钟的LD50>5000mg/kg。可见,从一次接触餐盒的可能接触到的苯乙烯单体量微不足道,不会产生危害。关于苯乙烯的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明确将其列为3类致癌物,即动物可疑致癌物。
发泡餐盒不产生二恶英
二恶英又名二氧杂芑,是包含众多同类物或异构体的210种以上物质的总称。二恶英并非自然界常存物质,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目前二恶英的主要来源是含卤联苯类物质(如多氯联苯多溴联苯等,其他含氯的纸浆、涂料、农药、聚氯乙烯塑料等)的工业垃圾在焚烧的高温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界的微生物和水解作用对二恶英的分子结构影响很小,因此,二恶英在环境中很难自然降解消除。
有人说,聚苯乙烯餐盒会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强致癌物二恶英。这种说法是一种误解。因为聚苯乙烯树脂不含卤素,其添加物(增塑剂、填充剂等)也不含二恶英,在其后处理的过程中也不具备生成二恶英的必备条件。
最大危害:白色污染
我国每日废弃的发泡餐盒数以亿计。人们在垃圾场、道路两旁、树林里……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废弃的发泡餐盒和塑料袋。应该说,发泡餐盒造成的白色污染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说,发泡餐盒可以回收再利用。但实际上,与其说回收利用发泡餐盒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不如说这更需要公众对垃圾分类的支持。然而,迄今垃圾分类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在评价发泡餐盒的可使用价值时,必须了解以下背景:我国50%以上的发泡塑料餐盒生产企业是由台商、韩商、日商等境外投资商投资创办的。这就有助于读者了解香港“××协会”在内地大力为发泡塑料餐盒“正名”的真正原因了:能顶住6号令顽强生存下去的关键是使公众能认可发泡塑料餐盒。这就是6号令颁布后公众获得的信息互相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中毒控制中心热线咨询电话:(010)8313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