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科院的专家指出,为避免动物感染疾病,有50%养殖户在饲料里不同程度地添加了抗生素。兽用抗生素用量远超过动物治疗疾病的需求量。长期食用含有抗生素的“有抗食品”等于在人体内埋下隐形炸弹,一旦患病很可能无药可治。目前已出现此类病例。那么——
抗生素曾经为动物生产和畜牧业效率的提高以及维护人和动物健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抗生素的用量也逐步增加。据报道,我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抗生素长期使用和滥用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和间接影响到居民的健康。
饲料中的抗生素可防动物染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畜禽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饲养模式也在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养殖规模逐步增大、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动物传染病发生、传播、造成大面积死亡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饲料中合理添加抗生素可以起到治疗、保健、防病、促生长等作用,改善饲料转化率,提高畜产品产量,预防动物疾病发生。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合理使用给畜牧业带来了效益,使大规模工厂化畜禽养殖成为可能。
滥用抗生素有三宗罪
正因为抗生素具有促进动物的生产和抑制某些疾病的作用,在生产中才会出现超剂量或几种抗生素同时添加到饲料中的滥用现象。有的在动物饲养中将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长期用于预防疾病或促进生长,这就产生了严重危害,尤其是低剂量长期添加饲喂一些目前人畜共用的抗生素药物,则危害更大。
一宗罪:使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滥用抗生素可能使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有的还会出现“传宗接代”的耐药菌株。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由于养殖业发展迅速,饲料用量大,抗生素应用频繁,我国部分地区的畜禽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抗药性尤为明显。过去不太严重或很少发生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细菌病,现已上升为当地畜禽的主要传染病。近年又出现多种新病原体,要求新的抗生素和药物不断出现,以适应需要。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抗生素越用越多,可选择的余地却越来越小。
二宗罪: 残留抗生素对人体有害 抗生素会在动物组织及蛋、奶等产品中残留,人食用后将对健康构成威胁。虽然大多数抗生素不会产生急性发病症状,但如果长期食用就会导致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药物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可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对人类造成潜在危害。当人们长期食用含药物残留的动物产品后,这些残留抗生素会在人体内蓄积,最终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三宗罪:滥用抗生素危害环境 动物食入的抗生素随粪、尿排出,或生产抗生素的废水流入环境中,都使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残留逐年增多,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细菌中已大量存在。在自然界,抗生素耐药基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土壤、食物、饮水、粪便等在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相互传递。特别是近些年来,环境中抗生素耐药菌的种类发生了很大变化,抗性水平也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且发展速度惊人。表现在每当新型抗生素投入临床使用不久,细菌即可对它产生耐药性,而且往往存在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具有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对今后的影响难以预测。
加速替代品研发能取代抗生素使用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我国农业部先后颁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等公告,对可以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做了明确规定。农业部还制定了有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对不同级别的畜产品进行了规范。
减少甚至禁止抗生素在饲料中的应用是全球养殖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欧盟、韩国已出台了这方面的政策,美国和日本也进行了规范。要达到完全禁止使用抗生素,首先需要改善动物养殖环境,增加动物自身的抗逆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率,保障动物饲养安全。其次要加速研制替代品,例如选用无残留、符合规定的天然植物添加剂、酶制剂、益生素、寡聚糖、有机酸、免疫调节剂等等,并且合理配伍使用,从而完全取代抗生素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