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一起疑似吃猪肝致人中毒身亡事件,再次将全氟有机化合物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话题联系起来。究竟什么是全氟有机化合物?它与环境、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让专家告诉我们——
应用领域广泛 使用开始受限
全氟有机化合物(PFCs)是一类主要由碳原子与氟原子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由于PFCs结构中的C-F键具有强极性(键能大约110千卡/摩尔),使得这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极为稳定,能够经受高温加热、光照、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和高等脊椎动物的代谢作用。作为20世纪重要的化工产品,PFCs在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用于化工、纺织、涂料、皮革、合成洗涤剂、炊具制造(如不粘锅)、纸制食品包装材料等的全氟有机化合物,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关于人体血清中发现有机氟化物的报道。自那以后,环境和生物基质中PFCs的含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由于PFCs具有远距离传输能力,因此污染范围十分广泛。全世界范围内被调查的环境和生物样品中都存在典型PFCs、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污染踪迹,甚至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地区和我国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体内,都发现了全氟有机化合物。
考虑到此类物质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体健康危害,在2009年5月召开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第四次缔约方大会上,将PFOS及其盐和全氟辛基磺酰氟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附录A或B。这意味着这些物质将在全球范围内被限制使用。而此前已经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将一些全氟有机化合物列入禁止使用名单。
污染范围广泛 健康损害不明
研究发现,在饮用水、房尘、室内空气以及膳食中均存在全氟有机化合物的污染,人体可通过多种途径摄入此类污染物。到目前为止,人类摄入全氟有机化合物的主要途径尚在研究中。作为可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全氟有机化合物的膳食摄入已经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的膳食调查中,均检测出了此类污染物的存在。由于全氟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并且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蓄积和放大,因此动物性膳食中往往含量较高。
目前,关于PFOA和PFOS等全氟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国际上环境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至今,人类对PFOS和PFOA等全氟有机化合物的环境污染途径、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人体的暴露途径及人体健康损害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我国也已经开展了关于此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污染水平及污染溯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将积极开展有关人体暴露来源与途径以及人体健康效应评价等更深入的研究。
链 接
近日,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北京市场销售的猪肉、鸡肉及其内脏等肉类产品中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猪肝污染最重,平均总浓度最高(3.435 纳克/克湿重),之后依次是猪肾、猪心、鸡肝、鸡心、猪里脊肉、鸡胸肉。
全氟化合物容易与蛋白结合,主要分布于动物的血液、肝脏、肾脏、心脏和肌肉等组织中,具有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放大性。普遍认为人体全氟化合物的暴露主要有膳食、饮用水、空气和室内灰尘等途径,但以膳食为最主要的暴露途径,肉产品中的含量要高于其他食品。
但对全氟化合物进行的初步风险评价表明,北京市售肉产品中全氟化合物的浓度水平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